时间: 2025-05-01 19:20: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20:36
灼灼早春梅,东南枝最早。
持来玩未足,花向手中老。
芳香销掌握,怅望生怀抱。
岂无后开花,念此先开好。
灼灼的早春梅花,在东南的枝头绽放得最早。
拿到手中欣赏却感觉不够,花儿在我手中渐渐凋谢。
芬芳的香气在掌心渐渐消散,怅然若失地望着怀中的花。
难道就没有后来的花儿?只因我念念不忘这早开的花儿。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深厚的情感著称,作品涉及政治、民生、爱情等多个主题,尤其以律诗和乐府诗闻名。
《寄情》创作于早春时节,诗人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梅花作为早春的代表,象征着生命的希望和复苏,但在欣赏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惆怅。
《寄情》是一首充满春意与感伤的诗歌,通过对早春梅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美好事物的感悟。开篇“灼灼早春梅,东南枝最早”,一开始就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梅花的盛开,仿佛让人看到春天的到来。诗人在此引入的梅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写,更蕴含了对春天的渴望与期待。
接下来的“持来玩未足,花向手中老”则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无尽眷恋。尽管梅花娇艳动人,但时间的流逝让其在手中迅速凋谢,这种对瞬间美好的珍惜与惋惜,传达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思考。诗人对香气的感知,“芳香销掌握”,不仅仅是对物质的感受,更是对情感的寄托,表现出内心的失落与空虚。
最后两句“岂无后开花,念此先开好”让人感受到一丝希望,虽然早开的梅花已逝,但后来的花儿仍然会绽放。诗人对先开梅花的眷恋,反映了对美好过往的执念与对未来的期盼,结尾的开放性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与感悟。
整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怀念,引发读者对生命与美好的思考。
诗中“灼灼早春梅”中的“灼灼”是形容什么?
“花向手中老”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岂无后开花”暗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