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比干传

《比干传》

时间: 2025-05-08 01:07:25

诗句

昏王亡国岂堪陈,只见明诚不见身。

想得先生也知自,欲将留与后来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1:07:25

原文展示:

昏王亡国岂堪陈,只见明诚不见身。
想得先生也知自,欲将留与后来人。

白话文翻译:

昏庸的国王失去了国家,真是令人心痛,只能看到他的忠诚,却看不到他自己。
想必比干也知道自己的命运,想要把自己的忠贞留给后人。

注释:

  • 昏王:指昏庸的君主,常用来形容失去明智和能力的统治者。
  • 亡国:失去国家,指国家的覆灭。
  • 明诚:指忠诚和正直的品德。
  • 先生:比干,商朝的忠臣,以忠诚而闻名。
  • 欲将留与:想要留给后人。

典故解析:

比干是商朝的忠臣,因直言进谏而遭到纣王的杀害。他的忠诚和悲惨的结局成为后世忠臣的象征。诗中提到的“昏王”指的是那些不明理、失去治国能力的君主,反映了历史上许多朝代的兴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约830年-912年),唐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五言绝句见长。他的作品常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对比干忠诚与昏王无能的思考中产生的,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对忠诚精神的敬仰。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惋惜之情。

诗歌鉴赏:

《比干传》通过比干的悲剧命运,展现了忠诚与无能的对比。诗中用“昏王亡国岂堪陈”开篇,直接点明了主题,即对昏庸统治的批判。接下来的“只见明诚不见身”,则流露出对比干忠贞的赞美和对其遭遇的惋惜。这里,贯休用简练的语言道出忠臣的无奈与悲壮,体现出一种历史的宿命感。

诗的最后两句“想得先生也知自,欲将留与后来人”,更是将比干的忠诚精神上升到了历史的高度,表达出希望后人能铭记忠臣的精神。不仅是对比干的追念,也是对后世忠臣的期待和呼唤。贯休通过简短的篇幅,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昏王亡国岂堪陈:指昏庸的国王失去国家,令人无法忍受。
  • 只见明诚不见身:只看到比干的忠诚,而看不到他自己所受的苦难。
  • 想得先生也知自:想必比干早已预见自己的结局。
  • 欲将留与后来人:他希望将自己的忠诚精神留给后人。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昏王与比干的对比,突显忠诚与无能之间的矛盾。
  • 象征:比干作为忠臣的象征,代表了忠诚和正义。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忠臣比干的怀念和对昏庸统治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忠诚精神的尊重和对历史命运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昏王:象征无能的统治者。
  • 明诚:象征忠诚和正直的品德。
  • 先生:象征历史上的忠臣。

这些意象不仅代表了个人的命运,也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历史的反复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昏王”指的是哪个特征的统治者?

    • A. 明智
    • B. 昏庸
    • C. 忠诚
  2. 比干在诗中代表了什么?

    • A. 胜利
    • B. 忠诚
    • C. 背叛
  3.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 A. 爱情
    • B. 忠诚与无能的对比
    • C. 自然景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东周列国志》中的比干故事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比干传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涉及忠诚与壮志,但李白更偏向于个人英雄主义,而贯休则更关注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忠诚的精神。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相关查询

还扬州许书记家集 八绝诗阳冰篆 战城南 寿宁节祝圣寿 残句:蜘蛛虽巧不如蚕 投迤殿院 翟使君挽歌 次韵和史馆丁学士赴阙书怀见示 放言 偶题三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王相 镸字旁的字 琼繁体字书写指南_琼的繁体字怎么写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少字头汉字大全及解释_汉字偏旁学习 帝释 扬锣捣鼓 描写冬天美景的诗_精选冬日诗句与赏析 无师自通 匕字旁的字 火字旁的字 鳏寡孤独 瓜字旁的字 菽水承欢 电脑 立部首的字有哪些?带立部首的汉字大全 嘿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八字旁的字 众目俱瞻 繁体字16画常用字汇总_繁体字16画汉字详解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