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09: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09:52
《咏史下·明帝四首》
作者: 陈普 〔宋代〕
柳谷川西示讨曹,摩波井底见芳髦。
藩垣屏翰无方尺,何用凌霄百丈高。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柳谷川西向曹操展示讨伐的决心,仿佛在摩波井的底部看到了芳香的植物。墙壁和屏障没有一尺宽,何必去追求百丈高的云霄?
诗中提到的“讨曹”可以与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相关,曹操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许多人对他的统治持反对态度。诗人通过提及这个历史人物,传达了对权力和理想的思考。
陈普,字仲明,号澄庵,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活跃于南宋。他的诗风清新,常常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权力斗争频繁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古人事迹的描绘,反映了对于权力的看法和人生的哲理。
《咏史下·明帝四首》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思考。诗中通过柳谷川的美丽景色与讨曹的决心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理解。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宁静的自然环境,然而后两句却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理想时可能会遇到的局限与困境。诗人质疑那些追求卓越的人,强调在狭小的环境中同样可以有所成就,未必需要追求高远的理想。整首诗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和对理想的反思,既有对历史的追溯,也有对个体命运的思考,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揭示了追求理想的必要性与局限性,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生的哲理。
诗中提到的“讨曹”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A. 曹操
B. 刘备
C. 孙权
D. 诸葛亮
“何用凌霄百丈高”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A. 追求高远理想的必要性
B. 对现实的无奈和妥协
C. 对理想的反思和质疑
D. 向往自由和无拘无束
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柳树
B. 井底
C. 墙壁
D. 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