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9:32: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32:07
作者: 鲁迅 〔近代〕
类型: 古诗词
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在上海生活了二十年,每天看到中华大地上存在着种种病症却不求医治,感到无聊才开始读书。面容一旦改变,失去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忽然间又退隐了,愿阿弥陀佛保佑。
“南无阿弥陀”源于佛教,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代表了对超脱、救赎的渴望。在此,鲁迅以此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盼。
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散文、小说、诗歌皆有成就。他的作品常常批判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反映了深刻的社会问题。
创作背景:鲁迅在上海的经历使他目睹了许多社会问题和人们的无知与麻木。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病态的深刻反思,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赠邬其山》是一首富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诗作,鲁迅通过对自己在上海生活的感悟,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现状的忧虑和思考。诗中“每日见中华有病不求药”一句,形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麻木和无知。鲁迅用“无聊才读书”来反映他对当时社会的失望与无奈,似乎只有书籍才能带给他一丝慰藉。
“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则进一步传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无力感,表现出一种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过去的惋惜。整首诗在语言上简洁而富有力量,情感上悲观而又带着一丝希望,表达了鲁迅对中国未来的忧虑与期待。
最后“南无阿弥陀”不仅是对佛的祈祷,亦是对人们心灵救赎的渴望,呼唤着一种超越世俗的灵性解脱,体现了鲁迅内心深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对未来的期待,蕴含着鲁迅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中华有病不求药”是指什么?
鲁迅在诗中感到“无聊”,他是通过什么来消遣的?
“南无阿弥陀”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什么情感?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