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6:23: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6:23:13
琐窗寒·咏霜
作者: 黄之隽 〔清代〕
不信连宵,江枫叶叶,染来都媚。
芳华换眼,做冷装晴天气。
俏无人三更四更,碧空洗刷青如水。
借小窗月色,高檐风影,画成寒意。
此际。浑难睡。想茅店板桥,定催人起。
凄凄向晓,最惹乌啼心事。
耐初曦楼阴未销,玉阶瑶瓦添憔悴。
怕萧疏鬓影撩他,点入菱花里。
这夜晚不相信连绵的寒霜,江边的枫叶一片片都显得妩媚。
美好的时光转瞬即逝,仿佛在寒冷的晴天里换上了冷淡的装束。
夜深人静时,几乎无人,碧空如洗,清澈如水。
借着小窗的月光,高高的屋檐投下的影子,勾勒出一片寒意。
此时此刻,实在难以入睡。想起茅店和板桥,定会催人起床。
在这凄清的拂晓,最容易勾起心中的忧愁。
耐心等待晨曦,楼上的阴影尚未消散,玉阶和瑶瓦添了几分憔悴。
害怕萧条的鬓影轻轻撩动,点入了菱花镜中。
作者介绍:
黄之隽,清代诗人,生于晚清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寒冬霜降之际,诗人通过描写冬天的景象,表达内心的孤寂与忧伤。这种情感在寒冷的环境中愈发显露,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感受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琐窗寒·咏霜》是一首描绘冬季清晨景象的诗,诗人在寒冷的季节中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感悟交织在一起。开篇“不信连宵”,表达了对漫长寒夜的无奈,接着“江枫叶叶,染来都媚”,描绘出即使在寒霜覆盖之下,江边的枫叶依然妩媚动人,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逐渐转向内心的孤独与思绪,夜深人静之际,宇宙的宁静与自身的惆怅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受到一种凄清的美。
诗中“借小窗月色,高檐风影,画成寒意”,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寒夜中的静谧,诗人用简单的意象传达了复杂的情感。结尾处的“怕萧疏鬓影撩他,点入菱花里”,则流露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自身年华的思考与惋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逐句解析:
不信连宵,江枫叶叶,染来都媚。
夜晚的寒霜使得枫叶更显妩媚,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与赞美。
芳华换眼,做冷装晴天气。
时光荏苒,美好的瞬间如同换装,令人感到一丝寒意。
俏无人三更四更,碧空洗刷青如水。
深夜的寂静,清澈的夜空,营造一种冷清的氛围。
借小窗月色,高檐风影,画成寒意。
月光透过窗户,屋檐的影子在寒冷的夜晚中勾勒出一种孤独感。
此际。浑难睡。想茅店板桥,定催人起。
在这种环境下,诗人难以入睡,回忆起江边的茅店和板桥,感受到一种乡愁。
凄凄向晓,最惹乌啼心事。
凄清的黎明时分,乌鸦的叫声引发了内心的忧虑。
耐初曦楼阴未销,玉阶瑶瓦添憔悴。
晨曦尚未消散,楼台的阴影和美丽的瓦片显得更加憔悴,流露出时间的无情。
怕萧疏鬓影撩他,点入菱花里。
对于时光的流逝与青春的衰落,诗人感到无奈与惋惜。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写寒霜与夜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孤独和思考的内心世界。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江枫”主要象征什么?
A. 秋天的美丽
B. 春天的生机
C. 夏天的繁茂
D. 冬天的寒冷
“借小窗月色”中的“月色”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A. 绝望
B. 宁静与思考
C. 兴奋
D. 快乐
诗中“怕萧疏鬓影撩他”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时光流逝
B. 友谊破裂
C. 爱情失落
D. 自然变化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