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03: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03:42
《沁园春(四和)》
余少之时,赋和仲宣,檄如孔璋。
也曾观万舞,铺陈商颂,曾闻九奏,制作尧章。
抖擞空囊,存留谏笏,犹带虚皇案畔香。
今归矣,省听鸡骑马,趁早朝忙。
榻前密启明扬。宰物者方持玉尺量。
元未尝弃汝,自云耄及,无宁寿我,
或者天将李泰伯云天将寿我欤。
富有图书,贫无钗泽,不似安昌列后堂。
新腔好,任伊川看见,非亵穹苍。
在我年轻的时候,曾经赋诗和仲宣(王勃),写得像孔璋那样气势磅礴。
我也曾观看各种舞蹈,铺陈出商朝的颂歌,还听过九奏的音乐,创作出尧的诗章。
我振奋精神,虽然身无长物,仍留有谏言的笔杆,依然带着虚皇案旁的香气。
如今我回来了,听着鸡鸣马叫,抓紧早朝的忙碌。
在榻前悄悄启发明扬(指明理),宰制万物的君主正拿着玉尺来衡量。
我从未抛弃过你,自己说我年老,但不如李泰伯那样长寿,
或许上天要让我像李泰伯那样长寿吧。
富贵的人拥有书籍,贫穷的人却没有饰品,不像安昌(安平)那样列于后堂。
新的旋律好,就让伊川(指王维)来看见,绝不是对苍天的亵渎。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仲明,号白石,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词曲。生于南宋,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动荡,致力于复兴文治,作品多反映出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作者年少时对人生态度的回顾,表达了对理想和文化的追求,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沁园春(四和)》展现了刘克庄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开篇回忆了自己年轻时与王勃、孔子等历史人物的关系,表达出对文化传统的敬仰。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对音乐和诗歌的热爱,显示出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诗意的展开,诗人逐渐转向对现实的审视。他提到“空囊”、“谏笏”,反映出自己在追求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尽管身处繁忙的朝堂,但诗人仍然怀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试图在“鸡鸣马叫”的早晨找到一丝宁静和理智。
最后,诗人通过对富有与贫穷的观察,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他不忘借用历史人物李泰伯的长寿,反映出他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文化的自豪,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不屈不挠的精神。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青春记忆的回顾,表现出对文化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传达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下列哪个人物不是诗中提到的?
A. 王勃
B. 孔子
C. 李白
D. 李泰伯
诗中提到的“玉尺”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权力与公正
C. 学问
D. 长寿
诗人对年轻时的回忆主要体现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自豪
C. 恐惧
D. 疲惫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