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03: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03:41
访李公晦山居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乌洲在桥北,我仆云路迂。
语仆尔何知,彼有高士庐。
问樵得处所,林樾尤扶疏。
脩竹仅万个,古梅非一株。
小畦植蔬果,复有沼可渔。
下马式篱藩,摄袂循庭除。
不闻鸡犬声,茶烟起庖厨。
伊人道义富,岂比山泽臞。
萧然蓬蒿中,尚友泗与洙。
古来连云第,翕赫众竞趋。
渐台暨郿坞,变灭才须臾。
圣门不朽事,乃属陋巷儒。
愿君长保此,是亦颜之徒。
在乌洲的桥北,我的路途迂回得很。
我和你说,我又懂得什么呢?那里有位高士的居所。
我问樵夫他住在哪里,林间的树木郁郁葱葱。
修长的竹子有万根,古老的梅树不止一株。
小菜园里种着蔬菜水果,还有湖泊可以垂钓。
我下马靠近篱笆,轻轻拂衣走进庭院。
听不见鸡犬的声音,只有茶烟在厨房升起。
那位贤人道德丰富,岂能与山泽的贫瘠相比?
在这萧条的蓬蒿中,仍然有泗水与洙水的朋友。
古往今来,连云的住所,吸引了众多竞相前来的人。
渐台和郿坞,转眼间便消失。
圣门的不朽之事,实在属于那些陋巷中的儒者。
愿你长久保有这样的生活,这也正是颜渊的追求。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景升,号白云,宋代诗人,与陆游、杨万里等同为南宋中期重要的文学家。他以豪放、清新著称,作品多表现自然山水和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访友李公晦于山居的途中,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友人品德的赞美。诗中描绘的山居环境,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田园生活的追求。
《访李公晦山居》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通过描绘隐士的山居生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高尚品德的向往。诗中开头的“乌洲在桥北,我仆云路迂”,以简洁的语言引入,表现出诗人寻访的艰辛与不易。接着,诗人通过与樵夫的对话,细致描绘了李公晦的居所,林木茂盛,竹林成片,梅树古老,展现出一种宁静的田园风光。
诗中不仅有自然景色的描写,也蕴含了对友人道德修养的赞美。“伊人道义富,岂比山泽臞”,这里强调了高士的品德远胜于物质的丰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精神生活的认同与向往。后半部分,通过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回顾,揭示出不朽的道德价值与士人的理想追求。
整首诗意境清新,情感真挚,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隐逸生活和高尚道德的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品德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自然与友谊的珍视,以及对道德理想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刘克庄的《访李公晦山居》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生活?
a) 田园生活
b) 战争生活
c) 商业生活
诗中提到的“脩竹仅万个”是为了强调什么?
a) 竹子的数量
b) 竹子的价值
c) 隐者的生活环境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追求财富
b) 赞美道德与隐逸生活
c) 描绘战争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