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9:5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59:28
赋得听松声
庭际微风动,高松韵自生。
听时无物乱,尽日觉神清。
强与幽泉并,翻嫌细雨并。
拂空增鹤唳,过牖合琴声。
况复当秋暮,偏宜在月明。
不知深涧底,萧瑟有谁听。
在庭院边微风轻拂,高耸的松树自有其韵。
听那松声时,周围毫无杂乱,整日感到神清气爽。
这松声与幽静的泉水相得益彰,却也嫌细雨的声音太过细微。
松声拂空,似增添了鹤鸣,透过窗棂,仿佛合奏着琴声。
况且在秋天的黄昏,正适合在月光下倾听。
深涧底下的萧瑟之声,不知又有谁能听到呢?
作者介绍:刘得仁,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内心的宁静。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诗人常常自娱自乐,喜欢在自然中陶冶情操,借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
《赋得听松声》是一首典型的描绘自然与抒发情感的古诗。诗中通过描绘庭院中高松的松声,展现出一种宁静与清新之感。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微风”与“高松”的结合,让读者感受到微风拂过高松时松声的韵律之美。整首诗在语言上简洁而富有韵味,情感上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内心世界的探求。
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表达了在秋天的黄昏,伴随着月光的映照,聆听松声的那份愉悦与宁静。诗的最后一句“不知深涧底,萧瑟有谁听”,则引人深思,似乎在提醒我们在美好的自然之声中,还有更多的声音被忽略和遗忘。这种对自然的敏感与对人类情感的思考,使得诗歌不仅是对景物的描绘,更是对内心的探索与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诗中高松的声音与什么声相比?
A. 雷声
B. 泉水声
C. 雨声
D. 风声
诗人在秋天的哪个时刻倾听松声?
A. 早晨
B. 正午
C. 黄昏
D. 深夜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忧伤
C. 思考
D. 忍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