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怀刘得仁

《怀刘得仁》

时间: 2025-05-01 01:35:03

诗句

诗名动帝畿,身谢亦因诗。

白日只如哭,皇天得不知。

旅坟孤fb岳,羸仆泣如儿。

多少求名者,闻之泪尽垂。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35:03

原文展示:

怀刘得仁
—— 贯休 〔唐代〕

诗名动帝畿,身谢亦因诗。
白日只如哭,皇天得不知。
旅坟孤岳,羸仆泣如儿。
多少求名者,闻之泪尽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名字在京城引起了轰动,但我的身世却因诗而被人遗忘。
大白天的光景如同悲哭,难道上天对此毫不知晓?
在旅途中的坟墓与孤独的高山,我这个羸弱的仆人如孩子般哭泣。
多少追求名声的人,听到这些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注释:

  • 动帝畿:指的是京城,因诗名引起的轰动。
  • 身谢:指身世被人遗忘。
  • 白日只如哭:形容白天的景象如同悲伤的哭泣。
  • 旅坟孤岳:指远方的坟墓与孤独的高山,象征孤独与悲伤。
  • 羸仆:指瘦弱的仆人,表达了作者的无奈与悲伤。
  • 求名者:指追求名声的人,表达了对虚名的嘲讽。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贯休,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和深刻的情感著称,曾任职于地方官职,后归隐山林,创作了大量诗歌。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人心浮躁的时期,许多诗人对虚名与人生的思考愈加深刻。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贯休对名利的反思与对生活的感慨。诗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诗名带来的荣耀与个人生活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开篇提到“诗名动帝畿”,说明诗歌的名声传遍京城,却又感叹“身谢亦因诗”,令人感受到名与利之间的矛盾。接下来用“白日只如哭”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心中的悲哀,进一步将这种悲伤从个人延伸到对普遍求名者的同情。最后一句“闻之泪尽垂”传达出一种对追名者的深切理解,表现出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与对人生意义的探究。整首诗在艺术上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孤独与思索的世界,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诗名动帝畿,身谢亦因诗。”:诗的名声在京城引起轰动,而我的身世却因此被人遗忘。
    2. “白日只如哭,皇天得不知。”:白天的光景如同悲哭,上天对此毫不知晓。
    3. “旅坟孤岳,羸仆泣如儿。”:在旅途的坟墓与孤独的高山,我如孩子般无助地哭泣。
    4. “多少求名者,闻之泪尽垂。”:多少追求名声的人,听到这些都忍不住流泪。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天比作哭泣,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悲伤的心情。
    • 对仗:诗句的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皇天”拟人化,强调了无情与无知。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名利的思考与批判,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尤其是在追名者中所感受到的无奈与悲哀。

意象分析:

  • 白日:象征光明与希望,但在诗中却与哭泣相连,暗示失落。
  • 旅坟孤岳:象征孤独与死亡,传达了生命的脆弱。
  • 羸仆:象征无助与悲伤,突显了个人的渺小。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旅坟孤岳”象征什么?
      • A. 名利
      • B. 孤独与死亡
      • C. 荣耀
    2. 诗的情感基调是?
      • A. 快乐
      • B. 悲伤
      • C. 愤怒
    3. “白日只如哭”中的“哭”指的是什么?
      • A. 哭泣的声音
      • B. 悲伤的情感
      • C. 快乐的泪水
  •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但其情感更为直白,贯休的《怀刘得仁》则通过名与利的反思,展现出更为复杂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文学史》
  • 《诗经与唐诗对比研究》

相关查询

病中闻相府夜宴戏赠集贤卢学士 使院黄葵花 独吟(以下四首,俱悼亡姬作) 和人春暮书事寄崔秀才 长安清明 仆者杨金 长干塘别徐茂才 宫怨 秋霁晚景 闻回戈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石矩 包含艇的词语有哪些 前结尾的成语 直言骨鲠 包含嘿的词语有哪些 传水 忙中有序 齐字旁的字 刑无等级 麻字旁的字 邑字旁的字 骨字旁的字 道长争短 绵上 反犬旁的字 虫霜 苛求 书囊无底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