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别山居

《别山居》

时间: 2025-05-01 03:29:37

诗句

万壑千岩景象开,登临未足又须回。

凭师莫断松间路,秋月圆时弟子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29:37

原文展示

别山居
作者: 刘得仁 〔唐代〕

万壑千岩景象开,
登临未足又须回。
凭师莫断松间路,
秋月圆时弟子来。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山谷千沟万壑,景色开阔壮丽;
我登高望远,意犹未尽又不得不回去。
请不要阻断松林间的小路,
等到秋月明亮时,我的弟子就会来访。

注释

  • 万壑千岩:形容山谷和岩石数量繁多,景象壮丽。
  • 登临:指登上高处,俯视周围的景色。
  • 凭师:这里“凭”指的是依靠或依赖,“师”指的是老师或师长。
  • 莫断:不要断绝,阻断的意思。
  • 弟子:学生,门徒。

典故解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他所处的山居环境,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期待。提到的“秋月”不仅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也象征着丰收与希望,暗示着师生之间的情谊和学术传承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得仁,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刘得仁隐居于山林时,反映了他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弟子的关心,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

诗歌鉴赏

《别山居》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壮丽的山川景色和内心的情感。开头“万壑千岩景象开”以极富画面感的语言,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和壮丽,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而“登临未足又须回”则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留恋,似乎在说即使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他也无法完全沉浸其中。接下来的“凭师莫断松间路”则表达了他对师生情谊的珍视,希望在这片自然中保留一条通往未来的路。最后一句“秋月圆时弟子来”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期待着与弟子在秋月明亮时的相聚,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共鸣,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诗人通过对秋月的期待,渗透出一种宁静而又深远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壑千岩景象开”:描绘了山谷与岩石的壮丽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辽阔。
  2. “登临未足又须回”:诗人登高望远,虽有无限风光,但因某种原因仍需返回。
  3. “凭师莫断松间路”:希望不要阻断通往未来的路,暗含对师生关系的珍视。
  4. “秋月圆时弟子来”:在月圆之时,期待弟子的到来,象征着团聚和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相结合,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
  • 对仗:如“万壑千岩”与“秋月圆时”,形成对称美感,增强了诗的韵律。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师生情谊的珍视,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万壑千岩:象征壮丽景色,体现自然的雄伟。
  • 松间路:象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代表师生之间的情谊。
  • 秋月:象征丰收、团聚和美好的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万壑千岩”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诗人的情感
    B. 自然景观
    C. 人际关系

  2. “登临未足又须回”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感受?
    A. 留恋
    B. 失落
    C. 无奈

  3. “秋月圆时弟子来”中“秋月”象征什么?
    A. 失落
    B. 团聚
    C. 忧伤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瞑》:同样描绘山居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孟浩然的《春晓》:展现自然之美与生活的宁静。

诗词对比:

  • 《别山居》与王维的《鹿柴》都描绘了山水自然,但《鹿柴》更侧重于静谧的氛围,而《别山居》则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和师生情谊的期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山水田园诗研究》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閒居 简子苍 简张子伟 简友人 简田升之时升之赴金陵 简航禅师 贾动之盍簪堂红梅欲发作此问讯 寄翟密州 寄曾公卷 寄印老并招壁公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火字旁的字 军南门 地平天成 韋字旁的字 拳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歺字旁的字 殴公骂婆 包含使的成语 日转千阶 与狐谋裘 嚣妄 深入显出 髟字旁的字 出文入武 瑶斝 不假雕琢 黽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