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7:49: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7:49:07
杂兴六言十首
—— 刘克庄
吾犹及见诸老,今谁可寄斯文。
有杰材怕寻斧,无妙质可受斤。
我仍然能够见到老一辈的诗人,如今还有谁能承载这些文化和文采呢?
有优秀的才能却害怕被斧头削减,没有精妙的质地又怎么能承受斤两的衡量?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具体典故,但“斧”和“斤”的比喻用法,指的是对人才的锻造和考验,暗示在严峻的环境和时代背景下,优秀的人才常常受到挑战和压制。
刘克庄,字梦阮,号秋水,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风豪放,擅长七言绝句和五言律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生哲理。
此诗作于宋代末期,社会动荡,文化传承面临挑战。诗人感叹时代的变迁与人才的匮乏,体现出对文人境遇的深切关怀。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忧虑与思考。开头两句,诗人提到自己仍能见到老一辈的诗人,反映出他对前辈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然而,紧接着的“今谁可寄斯文”,则表达了对当前社会文人才俊的失望和困惑,似乎在指责当代年轻人缺乏承载文化的能力。
诗中提到的“杰材怕寻斧,无妙质可受斤”,将优秀才华与生存困境相结合,描绘出一种悲观的情绪。优秀的才能在严酷的环境下难以生存,才华被打压,无法充分发挥。而缺乏内涵的质地又无法承受外部的评价和考量,这使得文化的传承变得愈发艰难。
整首诗在形式上使用了对仗工整的六言句式,简练而有力,恰如其分地传达了诗人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对当代文化传承的忧虑,反映出对人才匮乏的深思,揭示了文人与时代的矛盾。
诗人对当代文人才俊的态度是如何的?
诗中提到的“斧”象征什么?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杜甫诗中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刘克庄则更关注文化传承的困境,二者皆体现出对当代社会的深思,但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