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别崔法曹

《别崔法曹》

时间: 2025-04-26 03:24:58

诗句

欲作别离西入秦,芝田枣径往来频。

东湖此夕更留醉,逢著庐山学道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24:58

原文展示:

别崔法曹 欲作别离西入秦,芝田枣径往来频。 东湖此夕更留醉,逢著庐山学道人。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想要告别西行前往秦地,频繁往来于芝田和枣径之间。今晚在东湖更加留连畅饮,遇到了在庐山修道的道士。

注释: 字词注释:

  • 欲作:想要。
  • 别离:告别。
  • 西入秦:西行前往秦地,指长安一带。
  • 芝田:传说中仙人种芝草的地方。
  • 枣径:种有枣树的小路。
  • 往来频:频繁往来。
  • 东湖: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某地的湖泊。
  • 此夕:今晚。
  • 更留醉:更加留连畅饮。
  • 逢著:遇到。
  • 庐山:位于江西省,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道教名山。
  • 学道人:修道的人,指道士。

典故解析:

  • 无明显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732-789),字幼公,唐代诗人,与韦应物、刘长卿并称“韦刘戴”。其诗风格清新,多写景抒情,尤擅长五言诗。此诗可能作于戴叔伦西行途中,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和对道士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作于戴叔伦西行前往长安的途中,诗中流露出对离别的感慨和对道士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即将离别的复杂情感和对道士生活的向往。首句“欲作别离西入秦”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行程和即将面临的离别,透露出一丝无奈和不舍。次句“芝田枣径往来频”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同时也暗示了诗人频繁的往来和忙碌的生活。后两句“东湖此夕更留醉,逢著庐山学道人”则转向了对道士生活的向往,诗人在东湖畅饮,遇到了庐山学道的道士,这种偶遇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也反映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欲作别离西入秦”表达了诗人即将离别的情感,西入秦地象征着远行和未知的挑战。
  • 次句“芝田枣径往来频”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同时也暗示了诗人频繁的往来和忙碌的生活。
  • 后两句“东湖此夕更留醉,逢著庐山学道人”则转向了对道士生活的向往,诗人在东湖畅饮,遇到了庐山学道的道士,这种偶遇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也反映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生活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意象的使用:通过“芝田”、“枣径”、“东湖”等具体意象,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 对比:通过离别与留醉、尘世与道士生活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向往。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即将离别的复杂情感和对道士生活的向往。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和偶遇道士的情节,诗人展现了对超脱尘世生活的渴望和对未知旅程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芝田:象征着仙境和超脱尘世的生活。
  • 枣径:象征着尘世的忙碌和频繁的往来。
  • 东湖:象征着留连和畅饮的欢乐时光。
  • 庐山学道人:象征着道士生活和超脱尘世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西入秦”是指诗人即将前往哪里? A. 长安 B. 洛阳 C. 成都 D. 杭州

  2. 诗中的“芝田枣径”象征着什么? A. 仙境和超脱尘世的生活 B. 尘世的忙碌和频繁的往来 C. 留连和畅饮的欢乐时光 D. 道士生活和超脱尘世的向往

  3. 诗人在东湖遇到了什么人? A. 道士 B. 朋友 C. 商人 D. 官员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
  • 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感慨和对道士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戴叔伦的《别崔法曹》与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都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但戴诗更侧重于离别的情感,而韦诗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戴叔伦的全部诗作,是研究戴叔伦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戴叔伦的创作背景。

相关查询

池上对月五首 题临江郭君季韩文卷 寄汤伯纪侍郎二首 送德甫侄省试 馆头 过水罗汉图 又和感旧四首 兑女余最小孙也慧而夭悼以六言二首 三和妆字韵陈魁载酒 杂记五言十首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返的词语有哪些 霜果 青竹丹枫 包含湖的成语 鹵字旁的字 玑琲 蛘子 髟字旁的字 见财起意 日开头的成语 又字旁的字 如痴如狂 隹字旁的字 黄锺毁弃 衣字旁的字 废然思返 府丞 倾伫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