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0:15: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0:15:21
大雅废已久,人伦失其常。
天若不生君,谁复为文纲。
迷者得道路,溺者遇舟航。
国风人已变,山泽增辉光。
星辰有其位,岂合离帝傍。
贤人既遐征,凤鸟安来翔。
少小慕高名,所念隔山冈。
集卷新纸封,每读常焚香。
古来难自达,取鉴在贤良。
未为知音故,徒恨名不彰。
谅无金石坚,性命岂能长。
常恐一世中,不上君子堂。
伟哉清河子,少年志坚强。
箧中有素文,千里求发扬。
自顾音韵乖,无因合宫商。
幸君达精诚,为我求回章。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失落和对贤士的渴望。诗人认为古代的高雅之风早已衰退,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也失去了常态。如果天不再诞生像君子那样的人,谁能再构建起文治纲领呢?那些迷失的人能够找到道路,溺水的人也能遇到船只,但国家的风尚已然改变,山川的光辉却愈加明亮。星辰各有其位,岂能与帝王相离?贤人远行,凤鸟自然会来翔舞。年少时仰慕高名,心中所念却隔着山冈。每次读新书,都要焚香祈祷,古往今来,难以自我实现,借鉴的标准在于贤良之士。虽未遇知音,徒然感叹名声未被彰显。相信没有金石般的坚固,生命又怎能长存?常常担忧一生之中,未能进入君子之堂。清河子真伟大,少年志向坚强。箱中存有未发表的文章,千里之外渴望传播。自己在音韵上不合适,无法与乐曲和谐。幸好你能理解我的真诚,为我寻找回音的章句。
作者介绍:王建,字景山,唐代诗人,擅长五言律诗,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受到后人的推崇。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和诗人对文人理想的追求。王建在诗中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和文化状况的忧虑,寄托了对未来的期望。
王建的《寄李益少监兼送张实游幽州》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全诗通过对过往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期望,展现了诗人对文人风骨的向往和对社会现状的失望。诗的开头便直接切入主题,指出“大雅”的衰退和人伦的失常,揭示出社会的种种弊病。这种直白而有力的表述,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切关注。
接着,诗人通过比喻和象征,描绘了迷失与拯救的主题,强调了贤人的重要性。诗中提及的“凤鸟”不仅代表了才华横溢的文人,也象征了追求理想的高尚精神。诗人对“少小慕高名”的自我反思,表达了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感受,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又有对现实处境的无奈。
最后,诗人在结尾处寄希望于清河子,寄托了他对未来的期望和对志同道合者的渴望,体现了强烈的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关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王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才华。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文化衰退的忧虑,对贤人的渴求,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大雅”指的是什么?
“凤鸟”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建的《寄李益少监兼送张实游幽州》和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王建更侧重于文化的失落和理想的追求,而杜甫则着重于国家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