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34: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34:25
《送薛蔓应举》
作者:王建 〔唐代〕
四海重贡献,珠赆称至珍。
圣朝开礼闱,所贵集嘉宾。
若生在世间,此路出常伦。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憧憧车马徒,争路长安尘。
万目视高天,升者得苦辛。
况子当少年,丈人在咸秦。
出门见宫阙,献赋侍朱轮。
有贤大国丰,无子一家贫。
男儿富邦家,岂为荣其身。
煌煌文明代,俱幸生此辰。
自顾非国风,难以合圣人。
子去东堂上,我归南涧滨。
愿君勤作书,与我山中邻。
这首诗表达了对薛蔓应举的祝福与期待。四海之内,人人都在贡献,珠玉般的礼品被视为珍贵。如今的朝廷开设科举,重视聚集优秀人才。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世间立足,就必定会走出一条与常人不同的道路。一个士人如果能考中进士,整个家族都会光辉焕发。车马喧嚣,纷纷争道于长安的尘土中。万众仰望高空,能够登上高位的人必然经历了艰辛。更何况你正值年轻,身边的长辈在咸秦时期也曾是有名的人物。走出家门就能见到宫殿,能献上文章侍奉帝王。有才德的人在大国中富饶,而无子的人却身处贫困。作为男儿,富贵家国,岂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如今这个辉煌的文明时代,大家都很幸运能生于此。可我自觉与国风不合,难以与圣人的理想相融。你去东堂求名,我却回到南涧闲适。愿你努力写作,常常与我分享书信。
王建,字子建,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五言诗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平易近人的语言描写社会与人生。
此诗写于唐代科举制度普及的时期,反映了当时士人追求功名的心态以及对友人的祝福,表达了对理想和人生道路的思考。
《送薛蔓应举》是一首充满祝福与期望的诗作,王建通过对科举制度的描绘,展现了唐代士人的奋斗精神和社会风貌。诗中提到的“珠赆称至珍”,不仅表现了对礼仪的重视,更反映了士人之间的相互攀比与荣誉感。王建以生动的意象描绘出“憧憧车马徒,争路长安尘”,形象地展现了士子们为了名利而奔波的景象。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夹杂着对现实的思考。王建在诗中指出,成功并非易事,“升者得苦辛”,这句道出追求名利的艰辛与不易。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传统的反思与自省,最后的“自顾非国风,难以合圣人”体现了诗人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深刻思考。王建通过对科举的描绘,表达了对年轻士子的祝愿,同时也流露出对个人理想与社会期待之间的困惑。
诗中提到的“珠赆”指的是什么?
A. 珍贵的礼品
B. 一种乐器
C. 一种书籍
D. 一种衣物
“升者得苦辛”这句话的意思是?
A. 成功是轻而易举的
B. 成功需要经过艰辛的努力
C. 成功只靠运气
D. 成功与努力无关
诗中提到的“愿君勤作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希望对方尽快成功
B. 希望保持联系与交流
C. 希望对方放弃追求
D. 希望对方多参加宴会
对比王建的《送薛蔓应举》和杜甫的《登科后》,两者都反映了士人对功名的渴望,但王建更加侧重于对友人的祝福与对理想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