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9:43:32
江南年少十八九,乘舟欲渡青溪口。
青溪口边一老翁,鬓眉皓白已衰朽。
自言家代仕梁陈,垂朱拖紫三十人。
两朝出将复入相,五世叠鼓乘朱轮。
父兄三叶皆尚主,子女四代为妃嫔。
南山赐田接御苑,北宫甲第连紫宸。
直言荣华未休歇,不觉山崩海将竭。
兵戈乱入建康城,烟火连烧未央阙。
衣冠士子陷锋刃,良将名臣尽埋没。
山川改易失市朝,衢路纵横填白骨。
老人此时尚少年,脱身走得投海边。
罢兵岁馀未敢出,去乡三载方来旋。
蓬蒿忘却五城宅,草木不识青谿田。
虽然得归到乡土,零丁贫贱长辛苦。
采樵屡入历阳山,刈稻常过新林浦。
少年欲知老人岁,岂知今年一百五。
君今少壮我已衰,我昔少年君不睹。
人生贵贱各有时,莫见羸老相轻欺。
感君相问为君说,说罢不觉令人悲。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9:43:32
江南年少十八九,
乘舟欲渡青溪口。
青溪口边一老翁,
鬓眉皓白已衰朽。
自言家代仕梁陈,
垂朱拖紫三十人。
两朝出将复入相,
五世叠鼓乘朱轮。
父兄三叶皆尚主,
子女四代为妃嫔。
南山赐田接御苑,
北宫甲第连紫宸。
直言荣华未休歇,
不觉山崩海将竭。
兵戈乱入建康城,
烟火连烧未央阙。
衣冠士子陷锋刃,
良将名臣尽埋没。
山川改易失市朝,
衢路纵横填白骨。
老人此时尚少年,
脱身走得投海边。
罢兵岁馀未敢出,
去乡三载方来旋。
蓬蒿忘却五城宅,
草木不识青谿田。
虽然得归到乡土,
零丁贫贱长辛苦。
采樵屡入历阳山,
刈稻常过新林浦。
少年欲知老人岁,
岂知今年一百五。
君今少壮我已衰,
我昔少年君不睹。
人生贵贱各有时,
莫见羸老相轻欺。
感君相问为君说,
说罢不觉令人悲。
在江南水乡,年轻时我大约十八九岁,
乘船想要渡过青溪口。
青溪口边有位老翁,
他的鬓发和眉毛全都白了,已显得衰老。
他自言家世代为官,
曾经有三十个人在朝中担任高官。
两朝之间出将入相,
五代以来都乘坐过华丽的朱轮。
父亲和兄弟三人都是朝中重臣,
子女四代中更有为妃嫔的。
南山的赐田连着御苑,
北宫的府邸直通紫宸。
他直言荣华富贵从未停歇,
可不知山崩海竭的时刻已悄然来临。
战火纷飞,侵入建康城,
烟火连绵,烧毁了未央阙。
书生贵族们落入锋刃之中,
优秀的将领和名臣都已埋没。
江山易主,市井失去繁华,
街道纵横,白骨满地。
在这时,老人依旧像少年,
逃得身去投向海边。
打了多年仗,已不敢出门,
离乡三载方才回到故乡。
蓬蒿覆盖了五城的宅子,
草木不识曾经的青溪田。
虽然回到了故乡土地,
但依旧是零散贫贱,生活艰辛。
常常去采柴,进入历阳山,
割稻时常路过新林浦。
年轻人想要知道老人的岁数,
岂知今年我已一百五。
你如今年轻,我已衰老,
我曾经年轻时你却未曾见过。
人生的贵贱各有时,
不要看轻羸弱的老人。
感君相问,我为你说说,
说完不觉让人感到悲伤。
作者介绍:崔颢,字颢,号宗之,唐代著名诗人,以骈文见长。其诗风清新俊逸,常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老人的人生经历,反映了盛衰交替的无情与历史的变迁。诗中老人的感慨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叹,也是对国家动荡、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作者通过一位老人的视角,展现了个人与历史、命运与时局的深刻关系。开头描绘江南的年轻时光,随后通过老翁的自述,逐渐深入到家族的繁荣与衰落。诗中多次提及历史朝代的更替和战乱带来的痛苦,表现出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老翁虽身处逆境,却仍怀念昔日的荣华,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和悲伤。最后一句点明了主题:人生贵贱各有时,不应以老弱者的现状来轻视他们的过去,令人深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本诗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通过对比老人的过往与现状,突显人生的无常与悲凉。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老翁的感慨,揭示了历史的变化与个人命运的无常,表达了对生命和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老年人的理解和尊重。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崔颢
C. 杜甫
D. 白居易
老翁的家族历史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
A. 汉
B. 唐
C. 梁与陈
D. 宋
诗中提到的“未央阙”象征什么?
A. 乡土
B. 权力中心
C. 战争
D. 贫穷
答案:1-B, 2-C, 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崔颢的《江畔老人愁》与杜甫的《春望》均涉及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但崔颢更侧重于老年人的感慨与反思,而杜甫则更多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过往荣华的追忆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