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3: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3:34
《周郑交质》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郑国的武公和庄公担任平王的卿士。王对虢国有所偏袒,郑伯因此对王心存怨恨,而王则表示这种怨恨并不存在。因此,周国和郑国互相交替人质。王子狐作为人质来到郑国,郑国的公子忽则作为人质来到周国。王去世后,周人准备将政权赋予虢公。四月,郑国的祭足带领军队去收割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去收割成周的禾。周郑之间的关系恶化。君子说,信任不是来自内心,质子并无益处。若能明白宽恕并以礼相待,即使没有人质,谁又能干扰呢?如果真有明信,溪涧的毛发、苹蘩的菜肴、筐筥的器具、污水的流动,皆可供奉于鬼神,也能让王公感到羞愧。更何况君子在两国之间建立信任,以礼行事,又何必依赖人质呢?风中有采蘩与采苹的芬芳,雅致中有行苇与泂酌的风范,这正是忠信的体现。
作者介绍
左丘明是先秦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因其对《春秋》的注释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当时的政治风云和人际关系,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
创作背景
《周郑交质》创作于周朝的分裂时期,反映了郑国与周国之间复杂的关系。此时,权力斗争和人质制度是两国关系的关键因素,诗中通过描述历史事件,表达了对信任和礼仪的重视。
《周郑交质》以郑国与周国之间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探讨了人质制度与国家信任之间的关系。诗中不仅描绘了郑、周两国为权力而发生的冲突,同时也引申出对信任与礼仪的深刻思考。君子所强调的并不是依赖于人质的表面关系,而是通过诚恳的态度和礼的行为来建立真正的信任,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诗中使用了大量自然意象,如“涧溪沼沚之毛”与“苹蘩蕴藻之菜”,将自然与人类的情感行为巧妙结合,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反复提到的“信”、“礼”则是整首诗的核心,表达了君子应有的品德和追求。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诗人鼓励人们在国际关系中重视礼仪与信任,而非单靠人质作为保障。这一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强调了道德与信任在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中的重要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信任和礼仪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中的重要性,反对单纯依靠人质来维护和平,提倡通过诚恳的态度来建立真正的友谊。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周郑交质》主要讨论了哪两国之间的关系?
A. 周国与楚国
B. 周国与郑国
C. 齐国与鲁国
D. 魏国与赵国
诗中提到“信不由中”的意思是什么?
A. 信任来自心灵
B. 信任需要通过行为建立
C. 信任是无关紧要的
D. 信任可以单靠人质保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