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31:29
郑子产有疾。
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
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施之以宽也。
‘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
’纠之以猛也。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平之以和也。
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9:31:29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郑国的子产生病了,他对他的弟子大叔说:“我死后,你一定要掌握政权。只有有德之人才能以宽容来治理百姓,其次才是严厉。像火一样猛烈,人民敬畏它,所以很少有人会死于火灾。而水则温和,人民对它轻视和玩弄,所以常常会有溺水之死,因此宽容的治理是困难的。”子产病了几个月后去世。大叔执政,不忍心采取严厉的手段,只是采取宽容的政策。郑国盗贼很多,抢劫从萑苻的泽地而来。大叔后悔说:“我早该听从老师的教诲,不应如此。”于是他征集士兵去攻打萑苻的盗贼,全部杀掉,盗贼减少了。孔子称赞他说:“做得好!”宽松的政策使人民变得懈怠,懈怠时则要以严厉来纠正。严厉使人民受到伤害,受到伤害时则应以宽容来施治。宽容与严厉相辅相成,治理才能和谐。诗曰:“人民也劳苦,几乎可以小康,惠及这片土地,以安抚四方。”施以宽容的政策。不应轻信谣言,以谨慎的态度制止恶行,施以严厉的手段。温和能够使遥远的地方亲近,以安定我的国家。以和谐来平衡。又曰:“不争不斗,不刚不柔,施政优柔,百姓安宁。”这是和谐的极致。当子产去世时,孔子听闻此事,流下了眼泪,感叹古人的遗德。
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治国理政的哲学,强调在宽容与严厉之间的平衡。子产的病重与去世,让人思考“以德治国”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具备德行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如何通过宽容来治理人民,但宽容也有其局限性,过于宽松则可能导致民众懈怠,甚至滋生盗贼。因此,治理者必须在宽与猛之间取得平衡,以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安宁。
诗中通过火与水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严厉与宽容的性质。火象征着威严与力量,能够让人敬畏,而水则象征着温和与柔软,容易被人忽视和玩弄。只有在适当的情况下,才能运用这两种治理方式。通过历史的教训,诗人呼吁治国者应当具有智慧,懂得在恰当的时机使用宽容或严厉,以实现国家的和谐与安定。孔子的感叹更是对古人遗德的追思与敬仰,反映出对统治者的期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治理国家需兼顾宽容与严厉,二者缺一不可,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于诗中“宽”与“猛”的关系,哪种治理方式更重要?
孔子对子产的评价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