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35:17
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
出绛,柩有声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公辞焉。
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
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35:17
蹇叔哭师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在冬天,晋文公去世。庚辰日,准备在曲沃安葬。出发时,棺材发出如牛般的声音。卜偃让大夫们拜见,称君命指示将有西方的军队经过我们这里,如果攻击,必定会大获全胜。杞子从郑国派来告诉秦国,郑国人让我掌管北门的钥匙,如果潜在的军队来了,国家就可以得手。穆公询问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劳师远征并不是我所听说的。军队劳累力竭,远方的主公早有准备,这样做难道不可以吗?军队所做的,郑国必定会知道的。努力而无所获,必然会有悖心。而且行千里路,谁不知道呢?公辞退了他。召孟明请求白乙从东门出发。蹇叔哭着说:孟子!我只见军队出发,却看不见它回来。公使者问他:你怎么知道!中寿,尔墓之木已盛茂!蹇叔的儿子与军队一起哭着送行,说:晋国的军队必定会在崤山遭遇,有两个陵墓。南边的陵墓是夏后皋的墓地,北边的陵墓是文王的庇护之处,必定在这里丧命,我会收你的遗骨。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左丘明,春秋时期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最著名的作品是《左传》,反映了当时的政治与文化。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晋文公去世后的时期,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忠臣的悲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动荡。
《蹇叔哭师》是一首具有浓厚历史感和情感深度的诗作,表达了对即将出征的军队的担忧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蹇叔作为忠臣,深知战争的残酷和对家庭的影响,他的哭泣不仅是对军队出征的哀悼,更是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诗中“劳师以袭远”一句,透出对远征的不满与担心,显示出蹇叔对战争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此外,诗中通过对陵墓和历史人物的提及,营造了一种悲壮的氛围,令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不可逆转。蹇叔的担忧不仅关乎个人的安危,更是对整个国家的命运的思索,这种情感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战争和忠诚展开,表现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忠臣的哀悼,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悲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蹇叔对战争的态度是: A. 积极支持 B. 反对 C. 无所谓 D. 不确定
“劳师以袭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兴奋 B. 担忧 C. 决心 D. 不满
答案:1. B 2. 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