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19:16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
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
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
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
”遂往,陈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与棠。
”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19:16
《臧僖伯谏观鱼》
作者: 左丘明 〔先秦〕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春天,国君要去棠树下观鱼。臧僖伯劝谏道:“凡是小事不足以讨论大事,材料不足以制作器具,君主就不应该去提倡这些。君主要把人民纳入制度之中。因此,要用事物的标准来衡量,称之为轨道;取材于事物的特征,称之为物。如果不遵循轨道与物,那就是混乱的政治。混乱的政治迅速施行,所以必然导致失败。因此,春天打猎、夏天播种、秋天捕鸟、冬天狩猎,都是在农闲时讨论政事。三年之内治理兵器,进而振兴军队,归来时饮酒以数军队的实际情况。昭示文章,明辨贵贱,区分等级,尊重长幼,习惯礼仪。如果鸟兽的肉不能上桌,皮革、牙齿、骨头、角、毛、羽毛不能被制成器具,那君主就不应狩猎,这就是古代的规矩。至于山林、河川的资源,器具的材料,奴仆的事务,官司的职责,并非君主所能掌控的。国君说:‘我将要征土而去。’于是前往,陈列鱼类以供观赏。臧僖伯称病不去。书中说:‘国君射鱼与棠树。’这不是礼节,而且谈论的是遥远的地方。”
左丘明,先秦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著有《左传》。他的创作风格注重现实主义,关心政治与历史,强调伦理道德。
《臧僖伯谏观鱼》写于春秋时期,反映了当时对政治治理的思考,特别是对国君行为的劝谏,体现了对礼节和制度的重视。
这首诗通过臧僖伯的劝谏,展现了春秋时期政治治理的理念。诗中强调“讲事以度轨量”的重要性,说明治理国家应有明确的标准和界限,不能随意而为。此外,诗中提到的“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反映了古代农耕与狩猎活动的季节性规律,强调了务农的重要性。
臧僖伯对国君的劝谏不仅是对当时政治的反思,也反映出对未来治理的远见。他指出,国君的行为应符合礼仪和制度,而不是个人的意愿。整首诗语气严谨,逻辑清晰,表达了对治理国家的深刻思考,警示统治者重视社会秩序与民生。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治理国家需要明确的制度和标准,反对随意而为的行为,倡导尊重礼仪和传统。通过臧僖伯的劝谏,传达出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臧僖伯劝谏国君什么?
诗中提到的“讲事以度轨量”是什么意思?
国君去哪儿观鱼?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