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38:11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
”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
”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
”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38:11
作者: 左丘明 〔先秦〕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内容省略)
这首诗讲述了晋国的谷臣在归还楚国的公子尸体时,向楚王请求知罃(即知晓亡者身份的器物)。通过对话,表现出两国之间的礼节、恩怨和对彼此的理解与宽恕。谷臣深知两国需要和睦共处,因此强调无怨无德的心态。
本诗涉及的“楚归晋”故事,反映了春秋时期诸国之间复杂的关系,尤其是战争与和解的主题。楚国与晋国的历史纠葛可以追溯到多次的战斗和外交活动,诗中通过对话揭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作者介绍:
左丘明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和诗人,著有《左传》,以生动的历史描写和深刻的政治见解而闻名。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春秋时期,正值诸侯国之间频繁战争的时期。诗人通过对两国关系的思考与描绘,反映了他对和平与理解的渴望。
《楚归晋知罃》不仅是一首古诗,更是一段深刻的人际关系和国家关系的反思。诗中通过谷臣与楚王的对话,展现了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微妙平衡。谷臣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争结果的无奈,他明白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的怨恨与恩德都显得微不足道。这种超然的态度,反映出一种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理解。诗中的“无怨无德”是对两国关系的深刻总结,强调了和解与互助的重要性。通过这首诗,读者不仅能感受到古人对国家的责任感,也能引发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对话反映国与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和解与相互理解的重要性,鼓励人们放下个人恩怨,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知罃”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谷臣在对话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