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2:38: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38:20
东斋归自浣花里,
访我弄泉惠山趾。
随身万里只孤舟,
一簪不曾著行李。
忽拈远物出袖中,
乃是孔明庙前古柏阆州松。
径从平地便起立,
上穿屋瓦到青穹。
老蛟脱鳞乾见骨,
厥孙碧丝作须发。
石间霜皮二千尺,
石似孤根根似石。
硬根瘦干未要论,
叶间犹带汉唐春。
岁久亦无苔藓痕,
只有雪山之雪玉垒云。
却收松柏半天里,
几上捲来一张纸。
从浣花溪回到东斋,
我去惠山的泉边拜访。
随身只有孤舟万里,
行李上连一根簪子也没有。
突然从袖中拿出远方的物品,
竟是孔明庙前的古柏阆州松。
直从平地立起,
高耸入屋顶直达青天。
老蛟脱掉鳞片露出骨骼,
它的子孙如碧丝般的须发。
石间的霜皮高达两千尺,
石头似孤根,根似石头。
粗硬的根干难以论述,
叶间依然带着汉唐的春意。
岁月久远却没有苔藓的痕迹,
只有雪山上雪白的云朵。
却将半天的松柏收起,
卷来一张纸。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情感真挚,语言清新。
此诗创作于杨万里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古松的深情,寄托了他对生命与岁月的思考。
杨万里的《胡达孝水墨妙绝一世为余作枯松孙枝石间老柏谢以长句》是一首极具自然意象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松柏的钟爱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诗中通过描写古松的挺拔与苍劲,传达出一种历经风霜仍然坚韧不拔的精神。开头的“东斋归自浣花里”引入诗人的身份与生活环境,营造出一种淡雅的氛围。而随后的描写则引领读者进入松树与自然的交融之中,尤其是“忽拈远物出袖中”,将松树的形象与诗人生活体验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不仅描绘了松树的外形特征,更通过“老蛟脱鳞”来比喻其生命力的力量,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岁月的流逝与自然的轮回。句中“岁久亦无苔藓痕”,通过对比强调了松树的坚韧和不屈,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深邃思考。最后“几上捲来一张纸”则是对诗人内心想法的隐喻,似乎在暗示他对生命的理解与对自然的感悟,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整首诗通过古松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情与对生命的思索,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悟。
诗人从哪个地方回到东斋?
诗中提到的古松位于哪个庙前?
诗人用“老蛟脱鳞”来比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