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59: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59:02
南歌子·师唱谁家曲
作者:苏轼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
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
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
师父在唱哪家的曲子,宗教的风气又传承给了谁呢?
我借你一把锤子和拍板,自己也只是在这里凑热闹,不要怀疑我。
溪边的女子正在偷偷地看我,山中的僧人也不要眨眼。
只愁弥勒佛降生的日子太迟了,早已不见当年那位少女了。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及政治家。他的文风洒脱,诗词深情,常融入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本词创作于苏轼的中年时期,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涯中的波折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此时,苏轼已历经贬谪与磨难,对当下生活和过往记忆有着深刻的思考。
《南歌子·师唱谁家曲》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哲理思考的词作。开篇以“师唱谁家曲”引入,表现了对音乐和艺术的关注,同时也暗示了对传统文化的追溯与思考。接下来的“借君拍板与门槌”,不仅展示了苏轼在曲艺方面的参与,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幽默态度,隐含着一种“逢场作戏”的人生哲学。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两句,展现了一种轻松而又带有调侃的氛围,溪边女子的偷偷瞥视与山中和尚的静默形成鲜明对比,生动描绘了生活中的人与自然的互动。最后两句“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则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青春与往事的怀念,让整首词在轻松的表面下流露出深邃的情感与哲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对音乐、传统、青春的回望与思考,表现了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渗透出一种幽默而又深刻的哲学思考。
诗词测试:
苏轼在词中提到的“师”指的是?
“溪女方偷眼”一句中,溪女的形象象征着?
这首词的主题主要表现了?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