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18: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18:55
二子本无我,其初因物著。
岂惟老变衰,念念不如故。
知君非金石,安得长托附。
莫从老君言,亦莫用佛语。
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
甚欲随陶翁,移家酒中住。
醉醒要有尽,未易逃诸数。
平生逐儿戏,处处余作具。
所至人聚观,指目生毁誉。
如今一弄火,好恶都焚去。
既无负载劳,又无寇攘惧。
仲尼晚乃觉,天下何思虑。
这两位(陶渊明与老子)本来与我无关,最初是因为外物的影响而有所牵连。岂只因年老而衰败,心中念念不如往日。知道你不是坚硬的金石,怎么能长久依附于你呢?不要听从老君的话,也不要使用佛教的言辞。仙山和佛国,终究恐怕没有真实存在的地方。我非常想要追随陶渊明,移居到酒中生活。醉醒之后终有尽头,未必能逃出所有的法则。平生追逐儿时的游戏,处处都留下自己的足迹。到哪里去,人人都聚集观看,指指点点生出毁誉。如今只需一把火,所有的好恶都被焚烧殆尽。既没有负担的劳累,也没有盗贼的恐惧。孔子晚年才明白,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思虑的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和仲,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作品涵盖诗、词、文,风格多样,尤以豪放著称。他的诗词常常关注人生哲理和自然景观,表现出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和陶神释》写于苏轼晚年,正值他政治失意、被贬谪之际。此时的他对人生与理想的思考愈加深刻,诗中体现出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表达了他对自我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思考。
《和陶神释》是苏轼对陶渊明的追慕与自我反思的诗作,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洞察。诗中,苏轼通过对陶渊明的向往,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拒绝与对自然生活的渴望。开篇即以“二子本无我”揭示了人我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的独立性。接着,诗人提出对老子与佛教言辞的质疑,显示出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他渴望追随陶渊明,移居酒中,过一种隐逸的生活,这种生活象征着对世俗纷扰的逃离。然而,醉醒之后,他意识到这一切终有尽头,不能逃避世俗的法则,这种矛盾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挣扎。最后,苏轼感叹孔子晚年的觉悟,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生的思虑不必过于繁重,活得简单、自在才是最终的归宿。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出苏轼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既有对逍遥自在的渴求,也有对世俗纷争的无奈,这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使得这首诗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反思,展现出一种超脱的哲学思考,强调个体的独立与自由,倡导简单、真实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二子”指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
A. 陶渊明与老子
B. 苏轼与李白
C. 孔子与孟子
诗中提到的“酒中住”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名利的追求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权力的渴望
“如今一弄火,好恶都焚去”中的“火”象征什么?
A. 知识的力量
B. 消除世俗纷争
C. 财富的象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苏轼与陶渊明的作品,苏轼的《和陶神释》通过对陶渊明的追慕,展现出更为复杂的内心挣扎;而陶渊明的《饮酒》则更直接地表达了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二者在风格与情感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