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6:32: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6:32:32
溪响饥鱼食,川明柱影斜。
惊禽穿密竹,噪鹊立浮查。
谷暗山藏雨,林喧雀啅蛇。
乡闾等行路,何向更为家。
溪水的声音传来,饥饿的鱼在觅食;
河水清澈,倒映出斜斜的柱子影子。
惊起的鸟儿穿越密集的竹林,
叽喳的喜鹊停在水面漂浮的树上。
山谷里阴暗,雨水藏在山中,
树林里喧闹,鸟儿啁啾,蛇在潜伏。
乡村的邻里都在行走,
我该何去何从,才能回到家中?
本诗并未涉及明确的典故,但描绘的自然场景和乡村生活,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
作者介绍:陈师道(约1043-1100),字师道,号云溪,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以描写山水和生活见长。作为当时的文人,陈师道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常以人文关怀的视角描绘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思索之际,反映了他在自然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触目》是一首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折射出诗人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诗的开头,溪水的声音与鱼的觅食,生动描绘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生机;而河水清澈,影子斜斜,似乎在表达一种宁静的美。接着,惊禽穿密竹,噪鹊立浮查,展现了鸟类在自然中活动的生动情景,体现了生命的活力。
转到后半部分,谷暗山藏雨,林喧雀啅蛇,描绘出一种隐秘而又复杂的自然状态,暗示着潜在的危险与不安。诗的最后一句“乡闾等行路,何向更为家”,则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的迷茫与归属感的缺失,深刻地揭示了人对故乡的眷恋与对生活方向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意象与深邃的人生哲思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索,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归属感的渴望。
诗词测试:
诗中描绘的“溪响”代表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何向更为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噪鹊”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