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28: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28:47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
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
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
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
一位仙人骑着白鹿,头发短而耳朵却很长。
我在采摘菖蒲时,突然看见嵩山的阳光。
我恭恭敬敬地请求他传授炼丹的经文,他便从怀中拿出方剂。
我读了却不明白,回去后向嵇康请教。
唉,我没有修道的骨气,导致我只能归隐太行山。
作者介绍:王昌龄为唐代著名诗人,号称“诗界神童”,以其豪放的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而闻名。他的诗多反映边塞生活与抒发个人情感,尤其以七言绝句见长。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道教文化盛行的唐代,反映了诗人对道教哲学的向往与追求。在诗中,王昌龄通过描绘仙人和自然景物,表达了自己对长生不老的渴望以及对道教经典的探索。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通过描绘一个仙人骑白鹿的画面,营造出一种超然的氛围,展现了作者对道教文化的崇敬与追求。诗中,仙人作为一种理想化的存在,象征着智慧和长生,诗人对其的求教反映了人们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
诗的前两句以生动的形象展示了仙人的神秘与高尚,尤其是“白鹿”与“嵩之阳”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清新而遥远的境界。第三、四句则转向自我反省,诗人虽有求道之心,却又感到自己的无能与无道骨,体现了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最后一句“发我入太行”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向往的道教理想与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和对自身修行的深刻反思。这首诗不仅是一幅仙境图,更是一种哲理的思考,体现了王昌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态度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仙人和自然,探讨了人对道教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体现了人们对长生不老、超脱世俗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对自身修行与道德的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仙人骑白鹿”中的“白鹿”象征什么?
诗人向谁请教道教经典?
诗的最后一句“发我入太行”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