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27: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27:19
经少林精舍,寄都邑亲友
作者:韦应物 〔唐代〕
息驾依松岭,高阁一攀缘。
前瞻路已穷,既诣喜更延。
出巘听万籁,入林濯幽泉。
鸣钟生道心,暮磬空云烟。
独往虽暂适,多累终见牵。
方思结茅地,归息期暮年。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韦应物在少林寺游览时的所见所感。他在松岭下停驾,攀登高阁,向前展望,发现道路已然尽头,但他仍然心情愉悦,继续向前。走出山崖,听到自然的声音,进入林中,洗涤心灵。钟声敲响,激发了他的道心,傍晚的磬声回荡在空中,似乎与云烟融为一体。虽然独自一人出行使他暂时感到适意,但最终仍感到牵挂。诗人思索着,要在此处结草为屋,归隐安度晚年。
作者介绍:韦应物,字辅国,号子云,唐代诗人,官至太常丞,擅长诗歌,尤其以五言古诗见长,清新自然,风格独特。他的诗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韦应物游览少林寺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赞美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流露出对都邑亲友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经少林精舍,寄都邑亲友》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韦应物通过描绘少林寺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繁杂的逃避。诗中所描绘的松岭、高阁、幽泉等意象,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幽远的氛围,令人心驰神往。诗人独自一人游历,虽然短暂的独往带给他一时的适意,但内心的牵挂却始终存在,这种矛盾的情感引发了深层的思考。
韦应物在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既有高阁俯瞰的广阔视野,又有幽泉洗涤的细腻感受,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感悟。鸣钟与暮磬的交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哲理,形成了诗的音韵美感。此外,诗中对于归隐生活的憧憬,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生活的思考与牵挂,传递出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松岭”指的是什么?
“鸣钟生道心”中的“道心”指的是什么?
诗人希望在晚年能做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