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3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39:37
昔自长淮树去帆,
今从燕蓟眺东南。
泥沙一命九分九,
风雨六年三月三。
地下故人那可作,
天涯游子竟何堪。
便从饿死伤迟暮,
面对西山已发惭。
从前我在长淮岸边起航,如今我在燕山和蓟州的高处眺望东南。泥沙漂泊,人生的命运如同一场九死一生的考验,风雨飘摇,已经经历了六年三个月的磨难。地下的故人何以能相见,天涯的游子又如何忍受这样的孤寂?宁愿饿死而迟暮,也不愿意面对西山时感到羞愧和困惑。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山谷,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抵抗元朝侵略的斗争中表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民族精神,最终为了国家的存亡英勇就义。
《上巳》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危机四伏,文天祥身处战乱之中,心中充满了对故土的怀念与对战友的思念。诗作表达了他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故人的追忆。
《上巳》以忧伤与思念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开篇以“昔自长淮树去帆”引入,描绘了诗人曾经的航行,无疑象征着他年轻时的理想与抱负。然而时光荏苒,现状却是“今从燕蓟眺东南”,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感慨。
接下来,诗人用“泥沙一命九分九,风雨六年三月三”表达了自己在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磨难,突出人生的脆弱与不易。至于“地下故人那可作”,则是对已故朋友的思念,表现出诗人深切的孤独感与无奈。最后两句“便从饿死伤迟暮,面对西山已发惭”则是对自身境遇的反思,隐含着一种无奈与自责。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境苍凉,充分展现了文天祥作为忠臣的悲壮情怀与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回忆,反映了作者在国家危机中的痛苦与挣扎,表达了对故乡、友人和往昔的深切怀念,揭示了文天祥身为忠臣的悲壮情怀。
诗人曾经在哪里起航?
“泥沙一命九分九”中的“泥沙”比喻什么?
诗中提到的“地下故人”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