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12:52
原文展示:
毛遂不堕井,曾参宁杀人。
虚言误公子,投杼惑慈亲。
白璧双明月,方知一玉真。
白话文翻译:
毛遂没有掉进井里,曾参宁愿杀人。
虚假的言辞误导了公子,投入的织布机使慈爱的父母困惑。
在白璧映照的双明月下,才知道一块玉石的真实性。
注释:
- 毛遂:指毛遂的故事,毛遂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人物,曾经帮助平原君赵胜说服齐国,使其不至于堕入困境。
- 曾参:曾子,孔子的学生,以仁义闻名,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意违背道德。
- 虚言:虚假的言辞,指不真实的话。
- 公子:指贵族子弟,这里可能指代某个特定的王公贵族。
- 投杼:投杼是织布时用的工具,意味着在织布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误导。
- 白璧:形容洁白如玉的璧,代表美好与真理。
- 明月:象征光明、清晰和真相。
典故解析:
- 毛遂不堕井:出自《史记》,毛遂帮助平原君赵胜说服齐国,表现出其才智和勇气。
- 曾参宁杀人:指曾子的高尚品德与道德选择,宁可选择极端的方式也不愿意做出违背良知的事情。
- 虚言误公子:暗指言论的误导性,可能影响到他人的判断。
- 白璧与玉真:象征着美好与真实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光明才能辨别真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号称“诗仙”。他一生游历四方,作品风格豪放、奔放,常常表现出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系寻阳上崔相涣三首》是李白在与崔相涣交游时创作的,体现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历史人物和象征意象,表达了对真理与虚假的深刻思考。开篇提到的毛遂与曾参,分别代表了应对困境的智慧与道德的坚守,二者结合使得李白的思考更具深度。接着,诗人引入虚言的主题,指出不真实的言语可能会影响到他人的判断,尤其是公子的决策和亲人的情感。最后以“白璧双明月”传达出对真实的渴望,强调只有在明亮的环境下,才能辨别出真正的美好事物。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并通过清晰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真理的追求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毛遂不堕井:反映出应对困难时的智勇双全。
- 曾参宁杀人:强调了道德的坚定与高尚。
- 虚言误公子:揭示了言辞的潜在危害。
- 投杼惑慈亲:表达了对家人的困惑与担忧。
- 白璧双明月:象征真理的光辉。
- 方知一玉真:揭示了对真相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白璧与月亮的结合,象征了真与美的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历史故事与象征意象的结合,探讨了真理与虚假之间的界限,传达了李白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毛遂:智慧与勇气的象征。
- 曾参:道德与仁义的代表。
- 白璧:象征美好与真实。
- 明月:光明与真理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毛遂的故事出自哪个历史文献?
- A. 史记
- B. 汉书
- C. 三国志
- D. 大元大一统志
-
曾子以什么著称?
-
“白璧双明月”中,白璧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美好与真实
- C. 权力
- D. 名声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的《将进酒》和杜甫的《春望》都体现出对人生与理想的思考,但李白更侧重于个体的自由与豪情,而杜甫则表现出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参考资料:
- 《李白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