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7:21: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7:21:32
婆罗门引 山居补植花木
作者: 杨玉衔 〔清代〕
庐非人境,山深四月未闻莺。
飞花空忆春城。最恼无情野烧,收拾到陈青。
尽黄云红叶,一望芜平。
荒畦几棱。豆坼甲,怯寒轻。
剩有劫余幸草,识我经行。
饧饤阴晴。试种竹移蕉环护庭。
锄未了,雾冥冥。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中隐居时的所见所感。诗的开头指出这里并不是人间的境地,四月的山深处听不到黄莺的鸣叫。飞舞的花瓣让我空自怀念春城的美好。最让我恼怒的是无情的野火,把绿色的植物烧成了枯黄。眼前尽是黄云和红叶,远望过去满眼的荒芜平原。荒废的田畦上只剩下几块边缘,豆角的种子已经发芽,却因寒冷而显得虚弱。唯有几株幸存的草识得我经过的路。阴晴不定,试着种些竹子和蕉树来环绕庭院,但锄草的工作还未完成,雾气弥漫,令人迷茫。
作者介绍: 杨玉衔,清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的山居生活中,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现实困境的感慨。诗中既有对春天美好生活的怀念,也有对于自然灾害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山中隐居生活的艰辛与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开头“庐非人境”便设定了一个远离世俗的环境,表现了作者渴望逃避尘世纷扰的心境。接着,诗人用“四月未闻莺”来表达春天的寂静与孤独,突显了自然界的冷清。飞花的回忆引发了对繁华春城的怀念,反衬出眼前的荒凉景象。
接下来的描写则转向了自然的灾难,野火带来的毁灭让诗人感到无奈和愤恨,而“尽黄云红叶,一望芜平”则描绘了因火灾而显得荒芜的山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在描写荒田与幸存草的同时,表达了对于生命力的坚韧与希望。
最后,试种竹子和蕉树的意图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也暗示着人对自然的改造与适应,尽管锄草的工作尚未完成,但在雾气的笼罩下,诗人似乎依然保持着一份宁静与坚持。全诗透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与追求,既有对自然美的向往,也有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与对生活的思考,在美与荒凉、希望与无奈之间,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哲理与情感。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黄莺”在春天中象征什么?
A. 美好
B. 寂静
C. 生命
D. 冷酷
“无情野烧”指的是什么?
A. 人为的火灾
B. 自然的灾害
C. 生活的艰辛
D. 美好的自然
诗中提到的“幸草”有什么象征意义?
A. 历经磨难而依然生存的希望
B. 生命的脆弱
C. 对自然的改造
D.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