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08: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08:44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
作者: 元稹
茅檐屋舍竹篱州,虎怕偏蹄蛇两头。
暗蛊有时迷酒影,浮尘向日似波流。
沙含水弩多伤骨,田仰畬刀少用牛。
知得共君相见否,近来魂梦转悠悠。
平地才应一顷馀,阁栏都大似巢居。
入衙官吏声疑鸟,下峡舟船腹似鱼。
市井无钱论尺丈,田畴付火罢耘锄。
此中愁杀须甘分,惟惜平生旧著书。
哭鸟昼飞人少见,伥魂夜啸虎行多。
满身沙虱无防处,独脚山魈不奈何。
甘受鬼神侵骨髓,常忧岐路处风波。
南歌未有东西分,敢唱沦浪一字歌。
荒芜满院不能锄,甑有尘埃圃乏蔬。
定觉身将囚一种,未知生共死何如。
饥摇困尾丧家狗,热暴枯鳞失水鱼。
苦境万般君莫问,自怜方寸本来虚。
住在茅草屋檐下,四周竹篱围绕,
老虎害怕偏偏的马蹄,蛇却有两头。
有时暗中的蛊惑迷了人,
浮尘在阳光下像波涛一样流动。
沙土里藏着水弩,常常伤了骨头,
田里耕作的刀具却很少用牛。
不知道能否再见到你,
最近的梦境总是飘忽不定。
平地上才有一顷多,阁楼大得像鸟巢。
入衙的官吏声音如同鸟鸣,
小峡的船腹像鱼一样沉重。
市井上没有钱财,
田地也被火焚烧,耕锄无用。
在这里愁苦得令人心寒,
唯有惜旧日的书卷。
白天鸟叫声响,却少有人见,
鬼魂夜里啼叫,老虎在行走。
全身满是沙虫无处可避,
独自一脚像山中的妖怪无能为力。
甘愿受鬼神的侵扰,
常常忧虑人生道路上的风波。
南方的歌并没有东西之分,
敢唱“沦浪”这一句歌。
荒芜的院子无法耕作,
锅里积满尘埃,菜园缺乏蔬菜。
感觉自己像个囚徒,
不知生死之间如何。
饥饿摇晃着尾巴的流浪狗,
炎热使干枯的鱼失去水源。
苦难的境地千般不问,
自怜心中原本是空虚的。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唐代诗人、政治家,和白居易齐名,是“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风格丰富,既有抒情小品,也有讽刺诗作,常常关注民生,表达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元稹流亡的时期,诗中描绘的景象和情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及对故乡的思念。诗人在身处异乡时,感受到的愁苦与无奈使得整首诗呈现出一种阴郁的氛围。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考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自己所处的荒凉环境,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与对生活的无奈。开篇的“茅檐屋舍竹篱州”便营造出一种简陋而孤寂的生活场景,紧接着用“虎怕偏蹄蛇两头”引出对生命威胁的感知,展现了身处险境的无助感。
整首诗的意象非常丰富,涉及自然、社会和内心的纷扰。诗人在平地和阁栏的对比中,既有对生活的自嘲,也有对理想的追求,而“市井无钱论尺丈”则是对现实社会的冷酷揭示。诗中多次提到的“愁杀”与“甘分”反映了诗人心中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透露出一种深刻的孤独感。
而后面的部分则更加直白地表露出诗人在生活困境中的悲惨境地,尤其是“饥摇困尾丧家狗,热暴枯鳞失水鱼”,生动地描绘了生活的窘迫与无奈,令人感同身受。整首诗以一种沉重而细腻的笔触,展示了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无限眷恋。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个人生活的艰难,反映了社会的冷漠与无情,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与对过往的眷恋,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深刻的反思和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虎怕偏蹄”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生活的热爱
B. 生活中的危险与威胁
C. 对友谊的渴望
“饥摇困尾丧家狗”这一句主要描绘了什么?
A. 对家庭的怀念
B. 生活的窘迫与苦难
C. 自由的向往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与元稹的此诗在主题上都有对人生无常与自然环境的感慨,但白居易的作品更显乐观,而元稹则表现出更深的孤独与无奈。两者都通过意象传达对生命的思考,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前者偏向于抒情的温暖,后者则是深沉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