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48: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48:33
陶公八十日,解组归山阿。
觉今若不早,我日十倍过。
开涂划荆棘,斧缺且无柯。
赖尔东林社,招我南山歌。
回视有漏因,已梧影与魔。
有求不补失,无亏所成多。
坐断前后际,不须辩维摩。
陶渊明已经八十岁了,解散了班子归隐山林。
我觉得若不趁早行动,未来的日子会十倍艰难。
开辟道路时总是荆棘丛生,斧头也缺少了把手。
幸好有你们东林社,召唤我一起唱南山的歌。
回头看看,究竟是因为漏网之鱼,还是梧桐的影子与魔鬼纠缠。
有所求而无法补救,反而无损于所得的多。
把前后时光一概断定,不必去争辩维摩的教义。
作者介绍:杨维桢(1296-1370),元代诗人,字维桢,号东林居士。他的诗风清新,重视自然与人性的和谐,作品多描绘田园、山水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交融时期,诗人通过描绘陶渊明的归隐生活,表达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厌倦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东林社》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抒情的诗,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诗中提到的陶渊明,作为历史上著名的隐士,象征着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扰时,诗人选择归隐,体现了对自然与自我内心的重视。
诗的开头,诗人描绘了陶渊明的晚年选择,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着,诗人表达自己对未来的焦虑,强调早行动的重要性,体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敏感与珍惜。在开辟道路的段落,诗人用荆棘和缺失的斧子比喻人生中的困难与不足,反映出一种无奈与坚韧。
中间提到的“东林社”,不仅是一个社团,更是诗人心灵的寄托,代表着理想的友谊与共鸣。最后,诗人回视过去,思考生活的得失,表达了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展示了他对生活的超然与洒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对人生困境的思考与超然,传达了对大自然的归属感与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诗词测试:
陶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诗中提到的“东林社”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