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苏台曲

《苏台曲》

时间: 2025-05-03 19:57:50

诗句

吴王张高宴,台下阅犀兵。

高台三百里,不见越王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9:57:50

原文展示:

苏台曲
杨维桢

吴王张高宴,台下阅犀兵。
高台三百里,不见越王城。

白话文翻译:

吴王张高设宴,台下观看犀牛兵。高台延绵三百里,却看不见越王的城池。

注释:

  • 吴王:指吴国的国王,历史上著名的吴王有吴王夫差等。
  • 张高:可能是指吴王的宴会场所。
  • 犀兵:古代一种战斗队伍,可能指装备有犀牛皮的士兵。
  • 高台:指宴会所在的高台,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 越王:指越国的国王,历史上与吴国有过战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1296年-1370年),字景山,号阮亭,元代诗人,擅长诗词,有“诗中有画”之称。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苏台曲》写于元代,吴国与越国的历史背景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权力斗争。诗中通过宴会和高台的描写,展现了吴王的强大和越王的无奈。

诗歌鉴赏:

《苏台曲》通过简练的文字勾画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面。开篇提到的“吴王张高宴”设定了背景,立即引入读者的视线。宴会是权力和富贵的象征,而“阅犀兵”则暗示了吴国的军事力量,显示出吴王的强大。然而,紧接着的“高台三百里,不见越王城”则反转了前面的豪华气氛,表现出吴王的强权与越王的孤立无援。这里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权力关系的深刻洞察。整首诗构建了一种宏大的气势,同时又令人感到一丝悲凉,展现出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吴王张高宴”:描绘了吴王在高台上设宴的场景,反映出其豪华气派。
  • 第二句“台下阅犀兵”:通过“阅犀兵”展示吴王的军队和威风。
  • 第三句“高台三百里”:高台的长度象征着吴国的广阔领土与强盛。
  • 第四句“不见越王城”:结尾强调越王的无能与孤立,形成鲜明对比。

修辞手法:

  • 对仗:使用“吴王”和“越王”形成强烈对比,增强诗的表现力。
  • 象征:高台象征着权力,犀兵象征着武力,两者结合展示了吴国的统治地位。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宴会的奢华与越王的孤立,揭示了权力的斗争与历史的无情,表达了对战乱与政治斗争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台:象征着权力与地位。
  • 犀兵:象征军事力量与战斗精神。
  • 越王城:象征越国的衰败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吴王宴会的地点是哪里?

    • A. 高山
    • B. 高台
    • C. 城市
    • D. 河边
  2. 诗中提到的军队是什么兵种?

    • A. 骑兵
    • B. 步兵
    • C. 犀兵
    • D. 弓箭手
  3. 高台的长度象征什么?

    • A. 人口
    • B. 权力
    • C. 财富
    • D. 战争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经典作品,描绘了自然与人情的深刻关系。
  • 《静夜思》:李白的诗作,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同样描绘了历史背景和个人情感的交融,展现了对过往的怀念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选集》
  • 《古诗词鉴赏与解读》
  • 《中华诗词大辞典》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山中与幽人对酌 妾薄命 子夜吴歌·夏歌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行路难·其二 北风行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金陵酒肆留别 秋浦歌十七首 长歌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涝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山字旁的字 隆古贱今 添仓 皮字旁的字 无字旁的字 枲耳 枕巾 言字旁的字 包含咯的词语有哪些 去食存信 穴宝盖的字 耻居王后 族结尾的成语 包含泊的词语有哪些 放鹰逐犬 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重爱 瓫溢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