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50: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50:53
饮酒·十六
作者:陶渊明 〔魏晋〕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少年时我鲜少参与世俗事务,喜欢游玩和研究经典。
一路走到中年,却迷惘而无所成就。
我仍然坚持自己的节操,饥寒交迫却无法改变。
我那破旧的草屋被悲风环绕,荒草没过了前庭。
我披着粗布衣服守着漫长的夜晚,鸡鸣也不再叫唤。
孟尝君不再在世,我的情感终究被隐没了。
作者介绍: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靖节,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以表达自然、田园生活和个人情感著称,风格质朴自然。
创作背景:陶渊明在官场失意后选择隐居生活,反映了他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此诗写于他隐居生涯中,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陶渊明的《饮酒·十六》以清新的语言和沉郁的情感展现了一个隐士的内心世界。诗中,作者以少年与中年的对比,揭示了人生的变迁与哲思。开头以“少年罕人事”道出年轻时对世俗的漠然,接着逐渐转入对人生无成的感慨,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这句尤为触动人心,表达了他宁愿守住清贫的节操,也不愿妥协于物质生活的无奈。之后通过“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描绘出他居所的凄凉与孤独,营造出一种凄冷的氛围,仿佛连自然界也在同情他的遭遇。
最后两句“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则进一步强化了孤独感,晨鸡不鸣象征着失去希望与生机,暗示着他内心深处的绝望与无奈。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意象和质朴的语言,深刻表达了陶渊明内心的孤独与清高,反映了他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与对世俗的逃避。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他对理想与现实的失落感以及对清白节操的坚守,展现了隐士的孤独与内心的挣扎。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陶渊明在少年时期对世俗事务的态度是:
A. 热衷参与
B. 漠不关心
C. 追求权力
D. 频繁交际
“竟抱固穷节”中的“穷节”指的是什么?
A. 贫穷的生活
B. 坚持节操
C. 追求荣华
D. 迷失自我
诗中提到的“孟公”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孟子
B. 孟尝君
C. 孟氏
D. 孟氏家族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