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饮酒·十一

《饮酒·十一》

时间: 2025-05-06 19:19:04

诗句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19:04

饮酒·十一

作者: 陶渊明 〔魏晋〕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白话文翻译:

颜生被称为仁者,荣公则被认为有道德。
我屡次空过无获,年岁渐渐长大,饥饿一直伴随到老。
虽然留名于世,但一生却如同枯槁。
死去后又能知道什么,能随心所欲才是最好的。
寄养在他人财富之下,临终时却消失了这些宝物。
裸葬又何必忌讳,人应该懂得这种道理。


注释:

字词注释:

  1. 颜生:指颜回,孔子的弟子,以仁德著称。
  2. 荣公:指荣成公,或可理解为有道之人。
  3. 屡空:多次空过,形容虚度光阴。
  4. 长饥: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
  5. 枯槁:枯萎、干瘪,形容生命的消逝。
  6. 称心:心中所愿、满足。
  7. 千金躯:指价值千金的身体。
  8. 临化:临终、去世。
  9. 裸葬:赤裸埋葬,指简单的葬礼。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颜生和荣公,都是历史上被尊重的人物,代表着仁义与道德,这体现了陶渊明对人生价值和社会评价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的诗人、隐士。他以田园诗闻名,反映了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动乱的时期,社会动荡使他对名利的追求逐渐淡漠,转而向往隐逸生活,此诗正表达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陶渊明的《饮酒·十一》是一首极具哲理的诗作,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名利的淡泊。诗中开头通过提及历史人物颜生和荣公,强调仁德和道义的重要性,接着反映了自己屡屡空过的生活状态,感受到长久的饥饿与生命的无奈。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诗人对名声的追求持怀疑态度,认为即使留名于世,生命的苦涩与枯竭是不可避免的。接下来的“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则是对死亡的释然,强调心中所愿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这种态度反映了陶渊明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和对个人价值的重新审视。

最后几句提到财富与裸葬,似乎在表达一种对物质的超越,认为生死之间的真谛在于理解和解脱。这种对自然与人生的理解,使得诗歌充满了哲学的思考,具有强烈的个体主义色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颜生称为仁” - 引用名人,展示道德标准。
  2. “荣公言有道” - 强调有道之人的重要性。
  3. “屡空不获年” - 自述虚度光阴,感慨人生。
  4. “长饥至于老” - 生活的艰辛与困顿。
  5. “虽留身后名” - 对名声的无奈与质疑。
  6. “一生亦枯槁” - 生命的无意义与疲惫。
  7. “死去何所知” - 死亡的无知与释然。
  8. “称心固为好” - 追求内心的满足最重要。
  9. “客养千金躯” - 对财富的反思,外在无常。
  10. “临化消其宝” - 临终时财富的消逝。
  11. “裸葬何必恶” - 对简单葬礼的态度。
  12. “人当解意表” - 提醒人们理解生死的真谛。

修辞手法:

  • 对仗: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形成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 “死去何所知”引发读者的思考,深化主题。
  • 比喻: “千金躯”暗示身体的珍贵与脆弱。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人生命的意义、名利的虚幻及内心的满足,传达了一种对物质世界的超然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道德与人性。
  2. :象征智慧与真理。
  3. 长饥:象征生命的困苦与无奈。
  4. 枯槁:象征生命的衰败与虚无。
  5. 裸葬:象征对死亡的接受与超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陶渊明诗中提到的“颜生”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A. 孔子
    B. 颜回
    C. 荣公

  2. 诗中“屡空不获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年华的珍惜
    B. 对虚度光阴的无奈
    C. 对未来的期待

  3.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对生命的反思与释然
    C. 对财富的渴望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2. 王维的《山居秋暝》
  3.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陶渊明的诗更加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物质的超脱,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哲思,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陶渊明集》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

相关查询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 过燕支寄杜位 敦煌太守后庭歌 首秋轮台 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 题苜蓿峰寄家人 宿铁关西馆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内疏外亲 一廉如水 同符合契 首字旁的字 劳师废财 夕字旁的字 洞幽烛微 釜结尾的成语 竖心旁的字 益嗤 瓠壶 缃帖 乚字旁的字 缨结尾的成语 俨重 包含杨的成语 山臊 飞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