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9:19: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19:04
作者: 陶渊明 〔魏晋〕
类型: 古诗词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颜生被称为仁者,荣公则被认为有道德。
我屡次空过无获,年岁渐渐长大,饥饿一直伴随到老。
虽然留名于世,但一生却如同枯槁。
死去后又能知道什么,能随心所欲才是最好的。
寄养在他人财富之下,临终时却消失了这些宝物。
裸葬又何必忌讳,人应该懂得这种道理。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颜生和荣公,都是历史上被尊重的人物,代表着仁义与道德,这体现了陶渊明对人生价值和社会评价的思考。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的诗人、隐士。他以田园诗闻名,反映了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动乱的时期,社会动荡使他对名利的追求逐渐淡漠,转而向往隐逸生活,此诗正表达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陶渊明的《饮酒·十一》是一首极具哲理的诗作,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名利的淡泊。诗中开头通过提及历史人物颜生和荣公,强调仁德和道义的重要性,接着反映了自己屡屡空过的生活状态,感受到长久的饥饿与生命的无奈。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诗人对名声的追求持怀疑态度,认为即使留名于世,生命的苦涩与枯竭是不可避免的。接下来的“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则是对死亡的释然,强调心中所愿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这种态度反映了陶渊明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和对个人价值的重新审视。
最后几句提到财富与裸葬,似乎在表达一种对物质的超越,认为生死之间的真谛在于理解和解脱。这种对自然与人生的理解,使得诗歌充满了哲学的思考,具有强烈的个体主义色彩。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人生命的意义、名利的虚幻及内心的满足,传达了一种对物质世界的超然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陶渊明诗中提到的“颜生”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A. 孔子
B. 颜回
C. 荣公
诗中“屡空不获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年华的珍惜
B. 对虚度光阴的无奈
C. 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对生命的反思与释然
C. 对财富的渴望
答案: 1.B 2.B 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陶渊明的诗更加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物质的超脱,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哲思,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