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29: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29:45
归思
作者: 李因培 〔清代〕
池塘午梦正依稀,
离绪频随柳絮飞。
廿四番风花欲半,
八千里路燕难归。
瀛门天上通青琐,
萝屋山中冷翠微。
不去不鸣缘底事,
眼前梅雨又侵衣。
池塘边的午后梦境正模糊不清,
离愁别绪频繁地随着柳絮飘飞。
二十四番风花似乎已经过了一半,
八千里的路途,燕子却难以归来。
瀛门的天空通向青色的琐窗,
萝屋的山中一片冷翠的微光。
不去也不鸣啼,究竟是因为什么事呢?
眼前的梅雨又湿透了我的衣服。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因培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于明末,经历了清初的动荡。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李因培的作品深受当时社会变革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充满了对故乡和往昔的怀念。
创作背景: 《归思》创作于李因培对故乡的思念时期,反映了他对生活、自然以及离愁的深刻感受。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个人的情感更加显得深沉。
《归思》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故乡和离别的深切思念。诗的开头通过“池塘午梦”的意象,引入了一个朦胧而宁静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在梦中游离的状态。接着,诗人用“离绪频随柳絮飞”形象地表现了离别的愁苦,与春日的柳絮形成鲜明对比,既有轻柔的美感,又暗藏深重的忧伤。
“廿四番风花欲半,八千里路燕难归”则通过季节的变化和燕子归来的意象,进一步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诗人在此不仅仅是在描述自然界的变化,更是在表达内心深处对归属的渴望与无奈。
后半部分的“瀛门天上通青琐,萝屋山中冷翠微”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归宿的向往。然而,最后的“眼前梅雨又侵衣”则是对现实的无奈回归,梅雨象征着潮湿和忧愁,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摆脱的情绪。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对生活的感慨,充满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茫。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惆怅,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廿四番风花”指的是?
“眼前梅雨又侵衣”中的梅雨象征着什么?
诗人用什么意象来表现离愁?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