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03: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3:03:23
杨维桢的《地震谣》原文如下:
四月一日南省火,
七月一日南地震。
地积大块作方载,
岂有坏崩如杞人。
如何一震白毛茁,
泰山动摇海水泄。
便恐昆仑八柱折,
赤子啾啾忧地裂。
唐尧天子居上头,
贤相柱天如不周。
保国如瓯,驭民如舟,
吁嗟赤子汝何忧。
在四月的一天,南方发生了火灾;在七月的一天,南方又发生了地震。大地如同被方块压载,怎么会有像杞人忧天那样的崩溃?如何会在一次震动中,白发苍苍的老者都感到恐慌,连泰山都为之动摇,海水也因此泄漏。恐怕昆仑山的八根支柱也会折断,人民发出忧虑的啾啾声,担心大地裂开。唐尧和他的贤相高高在上,支撑着大地如同不周山。保卫国家如同盛酒于瓯,治理人民如同掌握舟船,唉,赤子们啊,你们何必忧虑?
《地震谣》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对自然灾害的反思,展现了杨维桢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诗中通过对四月南方火灾和七月地震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无奈与恐惧。特别是“岂有坏崩如杞人”,引入了杞人忧天的典故,强调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和无力。
随后的描写如“泰山动摇海水泄”,则通过具体的意象展现了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表现出一种惊悸的氛围。昆仑山的“八柱折”则是对国家安全的隐忧,表明对国家和人民未来的忧虑。
最后,诗中提到的“唐尧天子居上头,贤相柱天如不周”,既是对古代贤明统治的怀念,也是一种对现政权的寄望和期盼。总的来说,诗在对自然灾害的描绘之外,还隐含了对社会安定与人心安宁的渴望,情感深邃而复杂。
逐句解析:
其余各句皆是对自然灾害的描写与对人民恐惧心理的描绘,展现出作者对社会动荡的深刻反思。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中通过对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描写,表达了对人民安危的关心,体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与思考。
《地震谣》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杞人忧天”主要用来形容什么?
诗中用“赤子”来指代什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