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42: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9:42:08
《哭空寂寺玄上人(一作少林寺哭晖上人)》
作者:钱起(唐代)
凄然双树下,垂泪远公房。
灯续生前火,炉添没后香。
阴阶明片雪,寒竹响空廊。
寂灭应为乐,尘心徒自伤。
在凄凉的双树下,我忍不住流泪,想到远方的那位高僧。
灯光点燃了生前的火焰,香炉里又添了逝后香气。
阴暗的台阶上,洁白的雪片闪耀着光芒,寒冷的竹子在空旷的走廊中响动。
他已经超脱生死,应该享受乐趣,而我却只是徒自伤感。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高僧”通常可以理解为佛教中的高人,象征着追求宁静与智慧的生活。唐代社会中,僧人与世俗生活的对比常常引发人们的思考。
作者介绍:
钱起,字仲明,唐代诗人,生于扬州。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景抒情,具有一定的哲理思考。他的作品多描绘山水、咏叹时事,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对一位高僧逝世的悼念之际,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与对生死的思考。作者通过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结合,展现了对生命的感悟。
《哭空寂寺玄上人》是一首充满哀伤情感的悼亡诗。钱起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思索。“凄然双树下,垂泪远公房”开篇即以悲凉的景象引入,双树的意象象征着孤独与凋零,远公房则暗指已逝的高僧,令人感受到深深的悲痛。
接下来的“灯续生前火,炉添没后香”则以灯光和香味象征生前的光辉与死后的追忆,展现出人们对逝去生命的怀念。紧接着的“阴阶明片雪,寒竹响空廊”描绘出一种静谧而又清冷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孤独与内心的悲伤。
最后一句“寂灭应为乐,尘心徒自伤”则是整首诗的思想升华,表达了对生死的哲学思考。在超脱的境界中,应该获得快乐,然而人们的尘世心态却使得自我伤感,显得格外悲凉。整首诗意境深远,令人深思,既有对逝者的追思,也有对生死的感慨,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哲理性与情感丰富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逝者的追忆与生死的思考展开,反映了对生命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切剖析。通过对比生与死,展现出生命的脆弱与追求超脱的渴望。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诗歌的外在景象,也深刻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每一个意象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出读者的共鸣。
诗词测试:
诗中“凄然双树下”所表达的情感是?
A) 喜悦
B) 悲凉
C) 平静
“灯续生前火”的意思是?
A) 继续燃烧
B) 追忆生者
C) 感谢逝者
诗的最后一句“尘心徒自伤”反映了什么主题?
A) 超脱与快乐
B) 生命的珍贵
C) 人的痛苦与矛盾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钱起的这首诗更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李白则更侧重于对历史的思考与豪情的抒发。两者虽主题不同,但均展现了唐代诗歌的深厚艺术魅力。
这些资料可帮助进一步理解唐诗的风格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