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读《王衍传》

《读《王衍传》》

时间: 2025-05-02 08:17:39

诗句

文非经国武非英,终日虚谈取盛名。

至竟开门延羯寇,始知清论误苍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17:39

原文展示:

文非经国武非英,终日虚谈取盛名。至竟开门延羯寇,始知清论误苍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文才并不一定能治理国家,武力也未必能成就英雄,整天空谈只为追求名声。最终放任敌人进入,才明白清高的理论误害了百姓的生活。

注释:

  • 文非经国:文才并不一定能治理国家。
  • 武非英:武力并不一定能成就英雄。
  • 终日虚谈:整天空谈。
  • 取盛名:追求名声。
  • 开门延羯寇:放任敌人进入。
  • 清论:清高的理论。
  • 误苍生:危害了百姓的生活。

典故解析:

  • 羯寇:指的是古代北方的民族,常常侵扰中原地区。提到羯寇,暗示了外敌入侵的危险。
  • 清论:此处可以理解为理想化、空洞的理论,强调在面对现实危机时,单纯的理论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广受欢迎,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

创作背景:

《王衍传》为苏轼所读,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思考。苏轼生活在政治动荡的北宋时期,常常思考文治与武功的关系,尤其在面对外敌的威胁时,才更加凸显出清高理论的局限。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文治与武功的比较,深刻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诗人首先指出,单靠文才和武力不能治理国家,反而整日虚谈只会带来名声,而不会产生实际的治理效果。接着,苏轼以“开门延羯寇”来形象化地表现出在面对外敌时,理想的理论往往是无效的,甚至可能导致国家的灭亡。诗中“始知清论误苍生”的结尾,更是对理想主义的反思,强调理论的脱离现实会对平民百姓造成伤害。这种反思不仅适用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对后世的读者有着深远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文非经国武非英:指出文才与武力的局限性,强调治理国家需要更为实用的能力。
  • 终日虚谈取盛名:批评那些不切实际、空谈的文人。
  • 至竟开门延羯寇:描绘了当政者因忽视现实而导致的外敌入侵。
  • 始知清论误苍生:最终意识到空谈的理论给百姓带来了灾难。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文非经国,武非英”使用了对仗手法,增强了语势和节奏感。
  • 比喻:将外敌入侵比作对国家的巨大威胁,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批判空谈理论的无用,强调实际治理的重要性,反映了苏轼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文人及其理想。
  • :象征武士及其行动力。
  • 羯寇:象征外敌,反映国家安全问题。
  • 苍生:象征百姓,体现对民生的关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羯寇”指的是什么? A. 内部叛乱
    B. 外敌入侵
    C. 自然灾害

  2.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赞美文人
    B. 批判空谈理论
    C. 歌颂英雄

  3. “文非经国”表达了什么观点? A. 文才能够治理国家
    B. 文才不足以治理国家
    C. 文才和武力同样重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兵车行》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苏轼的《读《王衍传》》与杜甫的《兵车行》都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但苏轼更侧重于文治与武功的辩证关系,而杜甫则聚焦于战乱对百姓的影响,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关切。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文集》
  • 相关学术论文与书籍,探讨苏轼的生平与文学贡献。

相关查询

诉衷情·渚莲霜晓坠残红 诉衷情·御纱新制石榴裙 诉衷情·碧天明月晃金波 诉衷情 诉衷情 诉衷情·寒食 诉衷情·秋情 诉衷情·眉意 如梦令 祝江海学刊复刊 如梦令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饮咽 品德文章 包含谰的词语有哪些 半斤八面 二字旁的字 又字旁的字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博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玄流 大字旁的字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求生 旁门外道 廾字旁的字 笔研旧 以伪谤真 歹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