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17: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17:39
文非经国武非英,终日虚谈取盛名。至竟开门延羯寇,始知清论误苍生。
这首诗的意思是:文才并不一定能治理国家,武力也未必能成就英雄,整天空谈只为追求名声。最终放任敌人进入,才明白清高的理论误害了百姓的生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广受欢迎,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
《王衍传》为苏轼所读,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思考。苏轼生活在政治动荡的北宋时期,常常思考文治与武功的关系,尤其在面对外敌的威胁时,才更加凸显出清高理论的局限。
这首诗通过对文治与武功的比较,深刻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诗人首先指出,单靠文才和武力不能治理国家,反而整日虚谈只会带来名声,而不会产生实际的治理效果。接着,苏轼以“开门延羯寇”来形象化地表现出在面对外敌时,理想的理论往往是无效的,甚至可能导致国家的灭亡。诗中“始知清论误苍生”的结尾,更是对理想主义的反思,强调理论的脱离现实会对平民百姓造成伤害。这种反思不仅适用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对后世的读者有着深远的启示。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批判空谈理论的无用,强调实际治理的重要性,反映了苏轼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刻思考。
诗中提到的“羯寇”指的是什么?
A. 内部叛乱
B. 外敌入侵
C. 自然灾害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赞美文人
B. 批判空谈理论
C. 歌颂英雄
“文非经国”表达了什么观点?
A. 文才能够治理国家
B. 文才不足以治理国家
C. 文才和武力同样重要
苏轼的《读《王衍传》》与杜甫的《兵车行》都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但苏轼更侧重于文治与武功的辩证关系,而杜甫则聚焦于战乱对百姓的影响,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