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松岩杂言 其四

《松岩杂言 其四》

时间: 2025-04-26 06:34:02

诗句

心无可了何须了,道本无成作底成。

野性好为泉石伴,隐居不是为逃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34:02

原文展示:

心无可了何须了,道本无成作底成。
野性好为泉石伴,隐居不是为逃名。

白话文翻译:

心中无所牵挂,何必去追求了结?
道理本无成就,何必执着于成就。
自然的性情喜欢与泉水和岩石作伴,
隐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逃避名声。

注释:

  1. 心无可了何须了:心中没有任何可以了结的事情,又何必去追求了结呢?“了”指的是了结、明白。
  2. 道本无成作底成:道理本身是没有成就的,成就的存在是人为的。
  3. 野性:指的是自然的本性、天性。
  4. 泉石伴:与泉水和岩石为伴,表达一种自然、宁静的生活状态。
  5. 隐居不是为逃名:隐居生活并不是为了逃避名声、名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无愠,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漠。

创作背景:在元代的社会背景下,士人面临着政治动荡与个人理想的矛盾,许多诗人选择隐居山林,以逃避政治的纷争和世俗的压力。无愠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理解与赞赏,并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对名利的超脱。

诗歌鉴赏:

《松岩杂言 其四》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诗中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第一句“心无可了何须了”直接指向内心的宁静,强调了内心的自由与解脱,告诉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心中若无牵挂,便不会被外界的名利所困扰。接下来的“道本无成作底成”,则是对世俗成就的反思,认为真正的道理并不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心的领悟。诗人进一步通过“野性好为泉石伴”描绘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追求自然与宁静,与泉水和岩石相伴,彰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脱。而最后一句“隐居不是为逃名”则明确表明,隐居并非是逃避,而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生活方式,体现了诗人对名声与地位的淡泊态度。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呼唤人们回归内心,追求真实的自我。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心无可了何须了:表达一种对外在纷扰的超脱,内心无所挂碍,自然不需要追求什么。
    • 道本无成作底成:强调道理的本质,无所谓成败,成就的观念是人为的。
    • 野性好为泉石伴:表达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泉石象征着宁静和纯粹。
    • 隐居不是为逃名:说明隐居生活是一种主动选择,不是为了逃避世俗名利的压力。
  2.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泉石”来比喻理想的生活状态,象征自然与和谐。
    • 对仗:诗中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如“心无可了”与“道本无成”形成呼应。
  3.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强调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表现出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清澈、纯净的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 :象征着稳重与永恒,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
  • 隐居:象征着远离世俗、追求内心自由的生活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心无可了何须了”意指什么?
    A. 追求完美
    B. 内心无所牵挂
    C. 逃避责任

  2. “道本无成作底成”中“道”指的是什么?
    A. 名声
    B. 道理
    C. 财富

  3. 隐居的目的是什么?
    A. 逃避名利
    B. 追求宁静
    C. 享受生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相比之下,无愠的诗更加强调内心的解脱与超然。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无愠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隐居文化与中国山水诗》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过高台寺 次韵周畏知问讯城东梅坞七首 送八兄 送李新州 过长桥 若海运使移节广东赋诗赠别予每过若海诸郎诵 题曾氏山园十一咏·夕阳台 题曾氏山园十一咏·霜杰 题曾氏山园十一咏·蓼步 题曾氏山园十一咏·橘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三窝两块 裘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桃康 蟠螭 来方 写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烟壒 资善 销声割迹 欠字旁的字 龍字旁的字 魚字旁的字 余腥残秽 门字框的字 斗字旁的字 空心汤圆 不因人热 诃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