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38: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38:27
送萧德起赴召
郑刚中 〔宋代〕
中原。人骏涉沙漠,春风移十年。
壮士磨宝剑,怒气常裂肝。
荆湘跨闽浙,米贵仍无钱。
征求未可罢,民力悉已殚。
嗟我无远识,念此心独寒。
九重益思治,久席坐不安。
先生为时起,素抱今可言。
治近与治远,二者将孰先。
堂堂东海风,千载犹凛然。
馀芳勉自振,家世无相悬。
愚生啖雨禄,州县方遁邅。
感激欲起舞,袖短无由翻。
临风重相别,江湖内发船。
送别萧德起赴召,诗中描绘了中原的壮阔与艰难。人们在沙漠中跋涉,春风已经十年未变。壮士们磨剑,愤怒之气常常在心中翻涌。荆楚与闽浙的物价高涨,米价贵得令人无钱可支。征伐的事情仍然不能停止,民众的力量几乎耗尽。感叹自己见识短浅,心中感到寒冷。对国家的治理更加思虑,久坐席间心神不安。先生如今奋起,抱负与理想依旧可言。治理近的与远的,究竟哪个应该优先?东海的风依然雄伟,千年依旧凛然。余芳虽然勉力振作,家世却无所依傍。愚者享受着雨露的恩泽,朝廷却在不断地逃避责任。感动得想要起舞,却因袖短无法翻飞。临风时再度相别,江湖之中船只已起航。
郑刚中,宋代诗人,字子明,号静庵,出身于书香门第,才华横溢。他的诗作常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人文情怀。
这首诗写于战乱频繁的时代,诗人借送别友人之际,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以及对时局的思考。诗中深切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强烈感受。
本诗以送别为题,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开篇以“人骏涉沙漠,春风移十年”展现出岁月的无情与时光的流逝,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痛苦和流亡者的艰辛。接下来,诗人通过“壮士磨宝剑,怒气常裂肝”的描写,表现出壮士们的愤懑与不屈,象征着对动乱局势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渴望。
随后的几句则揭示了民生困境,诗人用“米贵仍无钱”反映出百姓生活的艰难,情感愈加沉重。诗中“征求未可罢,民力悉已殚”道出了战乱对百姓造成的深重影响,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嗟我无远识,念此心独寒”的自我反省,突显出诗人对时局的无奈与孤独感。整首诗在离别的情境中,情感不断升华,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国家的深切关怀,最终以“临风重相别,江湖内发船”结束,留给读者无尽的思考与感慨。
中原。人骏涉沙漠,春风移十年。
描述大自然的景象,暗示岁月的流逝和人们艰苦的行程。
壮士磨宝剑,怒气常裂肝。
壮士为战斗而准备,愤怒和压抑的情感交织在心中。
荆湘跨闽浙,米贵仍无钱。
大范围的战乱导致物价飞涨,百姓生活困苦。
征求未可罢,民力悉已殚。
战争仍在继续,百姓的力量已近于耗尽。
嗟我无远识,念此心独寒。
自我感叹见识短浅,心中不安。
九重益思治,久席坐不安。
对国家治理的深思,心神不宁。
先生为时起,素抱今可言。
朋友应该把握时机,表达出理想。
治近与治远,二者将孰先。
治理国家的策略选择,近与远的辩证关系。
堂堂东海风,千载犹凛然。
东海的浩瀚与雄伟,象征着历史的沉重感。
馀芳勉自振,家世无相悬。
尽管努力拼搏,却无家世背景的支持。
愚生啖雨禄,州县方遁邅。
享受着微薄的恩泽,面对腐败的现状无可奈何。
感激欲起舞,袖短无由翻。
感动得想要舞动,却因条件所限而无法实现。
临风重相别,江湖内发船。
送别之情愈加浓烈,船只已起航,象征离别的无奈。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乱与民生困苦的深切关怀,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与对友人的祝福,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诗中提到的“壮士磨宝剑”主要象征什么?
诗人对于国家治理的态度是?
“米贵仍无钱”表达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