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1:47: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47:21
感事四首丙午冬淮上作
张元干
血洒三城渡,心寒粘罕兵。
洛师闻已破,陵邑得无惊。
愤切吞妖孽,悲凉托圣明。
本朝仁泽厚,会复见承平。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带来的悲伤与对和平的渴望。诗人提到三城之渡流血,表明战争的惨烈和士兵的心寒。随着洛军的败北,诗人担心地方百姓是否受到惊扰。愤怒地想要消灭妖孽,悲凉的情绪寄托于明君的治国之道。最后,诗人希望朝廷的仁德能够再次带来和平的局面。
张元干,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主要以其诗歌作品著称,风格沉郁,常表现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这首诗作于丙午年冬季,正值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深感国家动荡、民众苦难,因此表达了对战争的愤怒和对和平的渴望。
张元干的《感事四首丙午冬淮上作》是一首充满沉重历史感的诗。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诗人不仅反映出个人的情感,更引发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诗中的“血洒三城渡”开篇即以鲜血和战争的残酷触动读者的心灵,展现了战火对人们生活的直接影响。接下来的“心寒粘罕兵”则通过对士兵士气低落的描写,揭示了战争带来的无尽苦楚。
在后文中,诗人提到“洛师闻已破”,表现出对国家安全的深切忧虑,尤其是对普通百姓的关心。通过“陵邑得无惊”,诗人希望人们在战乱中能够安然无恙,体现了对民众苦难的关切和同情。
整首诗在情感上由愤怒转向悲凉,最后以“本朝仁泽厚”结束,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张元干在诗中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和平的渴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愤怒、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诗人通过对战乱的描绘,反映了深层的社会忧虑与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血洒三城渡”中的“三城”可能指的是什么?
a) 三个城市
b) 三个河流
c) 三个国家
诗中“愤切吞妖孽”表明诗人对敌人的什么情感?
a) 同情
b) 仇恨
c) 无所谓
诗人对未来的期望是?
a) 继续战争
b) 再现和平
c) 逃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