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和戎

《和戎》

时间: 2025-05-03 22:11:51

诗句

纳币求成事已非,可堪函首献其墀。

一天共戴心非石,九地皆涂血尚泥。

反汉须知为鼂错,成秦恐不在於期。

和其自有和其策,却恐诸公未必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11:51

原文展示

纳币求成事已非,可堪函首献其墀。
一天共戴心非石,九地皆涂血尚泥。
反汉须知为鼂错,成秦恐不在於期。
和其自有和其策,却恐诸公未必知。

白话文翻译

为了寻求成事而纳币,这种做法已经不再可行。
如何能忍心将信件送到君王的门前呢?
同在一片天空下,心意却不再坚如磐石;
九州大地上,满是鲜血与泥泞。
反抗汉朝必须懂得鼂错的道理,
成就秦国的希望恐怕已不再于此时。
和解自有和解的办法,
但我担心诸位未必能理解。

注释

  • 纳币:指向统治者或权贵上交财物以求得某种利益。
  • 可堪:能够忍受、承受。
  • 函首:书信的开头,指送信的人。
  • 一天:指同在一个天空之下,代表共同的命运或处境。
  • 九地:指天下,表示国家的广阔。
  • 涂血尚泥:满地都是鲜血与泥土,形容战争的惨烈。
  • 鼂错:汉代著名的政治家,反汉的典故。
  • 成秦:指秦国的形成与强大,暗指历史的经验教训。
  • 和其策:和解的策略,寻求和平的办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华岳,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作品以诗词见长。其诗风以豪放、直率著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复杂。

创作背景

《和戎》创作于宋代,正值北方民族频繁侵扰南宋政权的时期,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和解与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和戎》是一首深具历史感和警示意味的古诗,诗人在字里行间展现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历史教训的反思。诗的前两句以“纳币求成事已非”开头,直接指向当时的政治现实,表明通过金钱来获取权力的手段已然失效,暗示对统治者的失望与不满。接下来的“可堪函首献其墀”,则表现了诗人对进谏的无奈与困惑。

第三句“一天共戴心非石”,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比作石头,表明人心难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默契已经不复存在。紧接着的“九地皆涂血尚泥”,则以生动的意象描绘出战争带来的惨烈场面,表现了国家动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后半部分提到反抗汉朝的鼂错,和对秦国成就的反思,表达了历史教训的深刻,暗示要想真正实现和平,必须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最后一句“和其自有和其策,却恐诸公未必知”,则是对当权者的警示,劝告他们要认真思考和解的策略,但也表现出对他们理解能力的质疑。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情感上深邃,既有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又有对未来的忧虑,是一首具有深刻思考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纳币求成事已非:通过贿赂来谋求成功的方式已经不可行。
  2. 可堪函首献其墀:如何能忍心将信件送到君王的门前,表达了作者对上层权力的不满。
  3. 一天共戴心非石:同一个天空下,心中却没有坚固的信任。
  4. 九地皆涂血尚泥:整个国家满是战争的血迹与泥土,暗示了战乱的惨烈。
  5. 反汉须知为鼂错:反抗汉朝的行动必须明白鼂错的教训。
  6. 成秦恐不在於期:对于秦国的未来成就,恐怕希望已渺茫。
  7. 和其自有和其策:和解的方法自有其道理。
  8. 却恐诸公未必知:但我担心当权者未必能够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一天共戴心非石”,将心比作石头,形象地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脆弱关系。
  • 对仗:诗中前后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和节奏感。
  • 夸张:对战争惨烈的描写,如“九地皆涂血尚泥”,夸大了战事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诗人的愤慨。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表现了对历史教训的反思与警觉,强调和解的重要性,以及对当权者的劝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纳币:象征权力与金钱的关系。
  • 血泥:象征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苦难。
  • 鼂错:历史人物的象征,代表反抗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纳币求成事已非”是什么意思?

    • A. 通过贿赂成功
    • B. 通过贿赂已无成效
    • C. 成功的关键在于金钱
    • D. 与金钱无关
  2. 诗中提到的“九地皆涂血尚泥”主要表达什么?

    • A. 经济繁荣
    • B. 和平安宁
    • C. 战争的惨烈
    • D. 人民幸福
  3. 诗的最后一句“却恐诸公未必知”中“诸公”指的是什么?

    • A. 百姓
    • B. 当权者
    • C. 诗人自己
    • D. 朋友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同样表现了对自然和人心的感慨。
  • 《静夜思》(李白): 反映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忧虑。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与《和戎》:两首诗都反映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但《登高》更多表现了个人的悲苦与无奈,而《和戎》则侧重于对历史教训的反思与政治的警示。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基础知识与鉴赏》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简樊谦斋 简樊谦斋 见日庵旧址 经乱泛舟甘溪作呈同侣 黎盘云 穷士 过弇山尚书废园 其二 过弇山尚书废园 其一 登骑石山 登骑石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盱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见字旁的字 廾字旁的字 铲旧谋新 审谨 残秋 附人骥尾 羊头狗肉 包含碛的词语有哪些 卧而治之 刿心怵目 户字头的字 了如指掌 彪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鱼盐 石字旁的字 不爽利 秃宝盖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