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47: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47:13
疏雨鸣檐月在云,
马蹄初歇夜将分。
雁行却向城头过,
何处砧声隐隐闻。
细雨轻轻打在屋檐上,明月藏在云层中;
马蹄声刚刚停下,夜晚即将过去。
大雁的队列飞过城头,
不知在何处传来隐隐的砧声。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刘基(或称刘伯温),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以诗词、散文和戏剧闻名,风格多变,善于抒发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的结合。
创作背景: 《秋日即事》系列诗作反映了作者在秋天的沉思与观察,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事变迁的思考,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秋日即事 其十三》描绘了一个秋日的夜晚,细雨打在屋檐上,马蹄声消失,象征着白天的喧嚣逐渐远去,夜晚的宁静即将来临。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特有的清冷与静谧。尤其是“雁行却向城头过”,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迁徙,既有对自然变化的感慨,也隐含着人们对归属感的追寻。而“何处砧声隐隐闻”则通过砧声的描绘,传达了农村生活的气息,令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乡愁。诗歌的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充满了哲理和情感的交融。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秋季的宁静与思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过往的追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砧声”主要指什么?
A. 农作物的声音
B. 乡村妇女做衣物的声音
C. 马蹄声
D. 雁叫声
填空题:诗中描绘的天气是____,象征了秋季的____。
判断题:诗中的“月在云”暗示了夜晚的明亮。
A. 对
B. 错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与刘基的此诗在描写秋夜的情感上有相似之处,均通过自然景象抒发对人事的思考,但杜甫更侧重于对亲人的思念,而刘基则更强调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哲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