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秋日即事 其十三

《秋日即事 其十三》

时间: 2025-05-01 03:47:13

诗句

疏雨鸣檐月在云,马蹄初歇夜将分。

雁行却向城头过,何处砧声隐隐闻。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47:13

原文展示:

疏雨鸣檐月在云,
马蹄初歇夜将分。
雁行却向城头过,
何处砧声隐隐闻。

白话文翻译:

细雨轻轻打在屋檐上,明月藏在云层中;
马蹄声刚刚停下,夜晚即将过去。
大雁的队列飞过城头,
不知在何处传来隐隐的砧声。

注释:

字词注释

  1. 疏雨:细小而稀疏的雨。
  2. 鸣檐:雨滴落在屋檐上发出的声音。
  3. 马蹄:马的蹄子,象征骑马的人。
  4. 初歇:刚刚停止。
  5. 夜将分:夜晚即将结束,天快亮了。
  6. 雁行:大雁的队列。
  7. 砧声:砧板上敲打的声音,通常指农家妇女在做衣物或加工粮食时发出的声音。

典故解析

  • 雁行:大雁成群结队飞行,常用来象征团结与归宿。
  • 砧声:常与乡村生活相关,表明田园生活的安宁与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或称刘伯温),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以诗词、散文和戏剧闻名,风格多变,善于抒发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的结合。

创作背景: 《秋日即事》系列诗作反映了作者在秋天的沉思与观察,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事变迁的思考,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诗歌鉴赏:

《秋日即事 其十三》描绘了一个秋日的夜晚,细雨打在屋檐上,马蹄声消失,象征着白天的喧嚣逐渐远去,夜晚的宁静即将来临。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特有的清冷与静谧。尤其是“雁行却向城头过”,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迁徙,既有对自然变化的感慨,也隐含着人们对归属感的追寻。而“何处砧声隐隐闻”则通过砧声的描绘,传达了农村生活的气息,令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乡愁。诗歌的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充满了哲理和情感的交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疏雨鸣檐月在云:细雨轻声打在檐角,月光被云朵遮住,展现了一个朦胧而宁静的夜晚。
  2. 马蹄初歇夜将分:马蹄声刚停,暗示着夜晚即将结束,预示黎明的到来。
  3. 雁行却向城头过:大雁飞过城头,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离别的情感。
  4. 何处砧声隐隐闻:隐约传来的砧声,增添了乡村的生活气息与思乡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雨声比作轻声鸣叫,使景象更具生动感。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秋季的宁静与思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过往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秋季的冷清与思索。
  2. :代表着宁静与孤独的情感。
  3. 马蹄:象征着人们的奔波与生活的节奏。
  4. :象征着迁徙与归属的思考。
  5. 砧声:代表乡村生活的温暖与亲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砧声”主要指什么? A. 农作物的声音
    B. 乡村妇女做衣物的声音
    C. 马蹄声
    D. 雁叫声

  2. 填空题:诗中描绘的天气是____,象征了秋季的____

  3. 判断题:诗中的“月在云”暗示了夜晚的明亮。
    A. 对
    B. 错

答案:

  1. B
  2. 疏雨;宁静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与刘基的此诗在描写秋夜的情感上有相似之处,均通过自然景象抒发对人事的思考,但杜甫更侧重于对亲人的思念,而刘基则更强调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哲理的探讨。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题马当山鱼望亭四首右陆鲁望 李大夫招饮 次韵答王四 庞道者绣观音赞 和蒲泰亨四首 行行重行行赠别李之仪 次韵韩川奉祠西太乙宫四首 陪师厚游百花洲槃礴范文正祠下道羊昙哭谢安石事因读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为十诗 其一 再次韵戏赠道夫 戏赠家安国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卑论侪俗 单人旁的字 包含阍的词语有哪些 炮打灯 病字头的字 颗粒无收 片字旁的字 阮太守 霞缛云絪 自字旁的字 救火拯溺 能者为师 捏着鼻子 气忍声吞 又字旁的字 柳泣花啼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