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7:20: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7:20:11
过草亭作
金至元 〔清代〕
屈曲草亭入,萧疏远市哗。
画栏斜抱石,翠幌薄笼纱。
境僻蜗黏壁,林香蜂报衙。
此间尘事少,一卷诵楞伽。
诗中描绘了一处幽静的草亭,亭子曲折地通入,周围的环境显得非常清幽,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画栏斜倚在石头上,绿纱轻轻笼罩。这里的环境偏僻,像蜗牛一样贴着墙壁,树林的香气中,蜜蜂似乎在向衙门报信。在这个地方,世俗的琐事很少,手中一卷《楞伽经》正安静地诵读。
金至元,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风格清新脱俗。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过草亭作》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人情绪的多元化,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寄托了对世俗纷扰的逃避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草亭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的向往和对世俗浮华的超然态度。诗人以“屈曲草亭入”开篇,首先呈现出一幅幽静的图景,带领读者进入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空间。接着,诗人用“萧疏远市哗”强调环境的清幽,远离尘世的喧闹。随着诗句的推进,画栏和翠幌的描绘,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幽静优雅的氛围。
“境僻蜗黏壁”,诗人巧妙地运用意象,表现出此处环境的偏僻与安静,仿佛让人回归到一种原始的、简单的生活状态。而“林香蜂报衙”的画面则增添了一丝生动,蜜蜂在林间飞舞,似乎在为这份宁静作证。
最后一句中“此间尘事少,一卷诵楞伽”,点明了诗人的心境,表达了在宁静的环境中,诗人沉浸于佛教经典的诵读,远离尘世的烦恼,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归属。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清新、淡泊的自然情怀,充满了隐逸的气息。
整首诗歌围绕“宁静”这一主题展开,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及对内心安宁的追求,体现了一种隐逸的生活哲学。
诗中描绘的“草亭”是什么样的环境?
诗人用什么来象征内心的宁静?
“此间尘事少”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答案:1-B,2-B,3-A
可以将《过草亭作》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两者均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但王维的作品更侧重于山水之美,而金至元则注重于草亭的生活气息与人文情怀。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传达出一种孤寂与静谧,而金至元的草亭则更显生动与生活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