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正月十五日与兄弟清坐灯下不饮取黄精荔子甘

《正月十五日与兄弟清坐灯下不饮取黄精荔子甘》

时间: 2025-04-26 18:44:45

诗句

龙楼曾侍赭黄衣,内竖传柑拜舞时。

空嗅清香愁永夜,梦魂何处觅丹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44:45

原文展示:

正月十五日与兄弟清坐灯下不饮取黄精荔子甘
作者: 李弥逊 〔宋代〕

龙楼曾侍赭黄衣,内竖传柑拜舞时。
空嗅清香愁永夜,梦魂何处觅丹墀。

白话文翻译:

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我与兄弟们清静地坐在灯下,没有饮酒,而是享用黄精和荔子的甘美。
曾在龙楼中侍奉过穿着赭黄衣服的人,内侍在传递柑橘时曾舞动着身姿。
如今空闻那清香,却只感到愁苦漫漫长夜,梦中的魂魄又要到何处去寻觅那丹墀呢?

注释:

  • 龙楼:指的是宫殿或皇宫。
  • 赭黄衣:指的是黄色的御服,通常代表着皇帝或高官。
  • 内竖:指的是宫中的侍从,负责传递物品。
  • :一种水果,这里指的是柑橘类的水果。
  • 丹墀:指的是皇宫中的台阶,象征权力与荣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歌见长。他的诗作多表现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正月十五,正是元宵节,象征团圆与欢庆。诗人在特定的节日中与兄弟共度清闲时光,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往昔荣华的感慨。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这首诗以正月十五的节日背景为基础,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思考。开头以“龙楼曾侍赭黄衣”引入,诗人回忆起曾经在宫中侍奉的经历,带有些许的自豪与惆怅。紧接着“内竖传柑拜舞时”,通过对仪式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的繁华与热闹。转折之处,诗人“空嗅清香愁永夜”,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气氛与个人内心的孤独感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一句以“梦魂何处觅丹墀”收尾,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情感深邃且富有哲理。

整首诗在意境上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虽然表面上是对节日的庆祝,实际上却隐含着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思考,体现了李弥逊对生活的细腻感悟和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龙楼曾侍赭黄衣:回忆曾经在皇宫中侍奉的经历,暗示过去的荣耀与地位。
  2. 内竖传柑拜舞时:描绘了当时的盛况,显示出繁华的生活与热闹的场景。
  3. 空嗅清香愁永夜:感受到清香的同时,心中却充满了愁苦,表明节日的欢庆与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
  4. 梦魂何处觅丹墀: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第一句与第二句的结构相对称,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感。
  • 比喻:通过“清香”与“愁”形成对比,突出了内心的复杂情感。
  • 象征:丹墀象征着权力与荣耀,反映出对过去的怀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探讨了在节日欢庆背后,个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往的追忆,表现了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楼:象征权力与辉煌的过去。
  • 赭黄衣:代表着地位与荣耀。
  • 清香:暗示着美好与享受,反衬内心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龙楼”指的是: A. 一座山
    B. 皇宫
    C. 一条河

  2. “空嗅清香愁永夜”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孤独与愁苦
    C. 兴奋

  3. 诗中提到的“丹墀”象征着: A. 美食
    B. 权力与荣耀
    C. 自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但李白更多的是借酒抒怀,而李弥逊则是在节日的背景下反思过往的生活,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文观止》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哭翁诚之 哭翁诚之 哭潘德久 哭居尘禅师 哭鲍清卿 哭鲍清卿 筠州赠邓汉卿 筠州送赵判院归九江 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宿觉庵 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绝境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釒字旁的字 女字旁的字 月字旁的字 破溃 光阴荏苒 献映 鬥字旁的字 推言 响答影随 目逆而送 疋字旁的字 鱼户 摧坚陷敌 行专 穷妙极巧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