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感事

《感事》

时间: 2025-05-02 12:42:58

诗句

竟有危巢燕,应怜故国驼。

东侵忧未已,西望计如何?

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

谁为济时彦,相与挽颓波?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2:58

原文展示:

感事
竟有危巢燕,应怜故国驼。
东侵忧未已,西望计如何?
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
谁为济时彦,相与挽颓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忧虑。诗中提到“危巢燕”,暗指即将离开的燕子,隐喻着国家不安的现状;而“故国驼”则表达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和忧伤。接着提到“东侵忧未已”,意味着对外敌入侵的担忧依然存在;“西望计如何”则是在思考如何应对这一困境。接下来的两句,儒士渴望投笔作诗以抒发情怀,闺中女子则希望能拿起武器抗敌,表达了不同身份的人对国家的关切与责任。最后一句“谁为济时彦,相与挽颓波”,是在呼唤能够拯救时局的人,共同努力挽回颓势。

注释:

  • 危巢燕:危急的巢穴中的燕子,象征国家动荡不安;燕子常在春夏时节筑巢,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 故国驼:指对故国的思念和忧傷,驼是指驼背,寓意沉重的负担。
  • 东侵:指敌国从东方入侵的忧虑,表明国家面临的危机。
  • 儒士:指读书人或士人,代表有知识、有理想的人群。
  • 闺人:指在家中女性,通常为文人的妻子或女儿。
  • 济时彦:能够在危急时刻帮助解决问题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秋瑾(1875-1907),字璇,号逸云,浙江绍兴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女革命家、诗人和政治活动家。她生于清朝末年,自幼受良好教育,积极参与反清革命活动。秋瑾以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卓越的诗才而闻名,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诗作。

创作背景:

《感事》创作于清朝末年,正值国家动荡、民族危机时刻,外有侵略,内有动乱。诗人以燕子和驼背为意象,表达了对国家和故土的忧虑与思考,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在国家危机中的无奈与责任感。

诗歌鉴赏:

《感事》是一首充满激情与忧虑的诗,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诗的开头“竟有危巢燕”,立刻给人一种紧迫感,似乎在诉说着即将来临的灾难,燕子象征着离去与失落,预示着故国的沦陷与动乱。接下来的“应怜故国驼”,则更进一步表达了对故国的深沉眷恋与悲痛。诗人在这里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更是对整个国家未来的忧虑。

“东侵忧未已,西望计如何?”这一对仗工整的句子,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东有敌国侵扰,西有狼狈不堪”的国家现状,诗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显而易见。接下来的两句,儒士思投笔与闺人欲负戈,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不同性别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与责任,构建了一幅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画面。

最后一句“谁为济时彦,相与挽颓波?”是全诗的高潮,诗人发出呼唤,希望能有贤士来拯救国家,令大家团结一致,共同挽回颓势,传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渴望与期待。这首诗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更表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与强烈的责任感,展现了她作为女革命家的坚韧与决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竟有危巢燕:意指即将离开的燕子,象征国家的危机。
  2. 应怜故国驼:感叹故国的沉重负担与忧伤,表达对故土的怀念。
  3. 东侵忧未已:对外敌东侵的持续忧虑,反映国家的动荡。
  4. 西望计如何:在思考如何应对西方的挑战,表现出无奈与焦虑。
  5. 儒士思投笔:知识分子渴望用笔杆表达心声,体现出对国家的责任感。
  6. 闺人欲负戈:女性希望能够参与到抵抗中,展现出全社会的关切。
  7. 谁为济时彦:呼唤能够拯救国家的人,表现出对未来的期待。
  8. 相与挽颓波: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挽回颓势,彰显团结的力量。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体现了对仗工整的特征,如“东侵忧未已,西望计如何”。
  • 比喻:燕子与驼背的比喻,深刻地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
  • 排比:通过“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展现了不同角色的共同心愿。

主题思想: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族危机的深切忧虑,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与责任感。在动乱的时代,诗人渴望团结一切力量,挽回颓势,呼唤能够拯救国家的贤士,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危巢燕:象征国家动荡与安危,预示着离散与失落。
  • 故国驼:表达对故国的思念和沉重感,反映了民族情感。
  • 东侵:代表外敌的威胁,凸显国家的危机。
  • 儒士与闺人:分别代表知识分子与女性的共同关注,展现了社会的关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危巢燕”象征什么?

    • A. 繁荣的国家
    • B. 国家动荡
    • C. 和平的生活
      答案:B
  2. 填空题:诗中“儒士思投笔,__欲负戈”中的空缺词语是什么? 答案:闺人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东侵忧未已”是指敌国从西方入侵。 答案:错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秋瑾《感事》杜甫《春望》: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秋瑾通过燕子与驼背的意象,更加情感细腻;而杜甫则以直白的情感描绘了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无奈。

参考资料:

  • 《秋瑾诗文集》
  • 《近现代女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题金山僧云峰卓锡图 秋日水心亭阅试水战 淮上逢董浔阳太史归湖州赋此言别 题太和山 紫府观 其二 紫府观 其一 剑外即景 益门镇 月华篇 迟蔡黄楼不至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石缄金匮 忧心如惔 渡河香象 歹字旁的字 充闾之庆 施糜 米字旁的字 镸字旁的字 阳画 采字头的字 托卢 成人之善 年夜 幺字旁的字 包含联的词语有哪些 鸡鹜翔舞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