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42: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2:58
感事
竟有危巢燕,应怜故国驼。
东侵忧未已,西望计如何?
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
谁为济时彦,相与挽颓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忧虑。诗中提到“危巢燕”,暗指即将离开的燕子,隐喻着国家不安的现状;而“故国驼”则表达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和忧伤。接着提到“东侵忧未已”,意味着对外敌入侵的担忧依然存在;“西望计如何”则是在思考如何应对这一困境。接下来的两句,儒士渴望投笔作诗以抒发情怀,闺中女子则希望能拿起武器抗敌,表达了不同身份的人对国家的关切与责任。最后一句“谁为济时彦,相与挽颓波”,是在呼唤能够拯救时局的人,共同努力挽回颓势。
秋瑾(1875-1907),字璇,号逸云,浙江绍兴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女革命家、诗人和政治活动家。她生于清朝末年,自幼受良好教育,积极参与反清革命活动。秋瑾以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卓越的诗才而闻名,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诗作。
《感事》创作于清朝末年,正值国家动荡、民族危机时刻,外有侵略,内有动乱。诗人以燕子和驼背为意象,表达了对国家和故土的忧虑与思考,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在国家危机中的无奈与责任感。
《感事》是一首充满激情与忧虑的诗,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诗的开头“竟有危巢燕”,立刻给人一种紧迫感,似乎在诉说着即将来临的灾难,燕子象征着离去与失落,预示着故国的沦陷与动乱。接下来的“应怜故国驼”,则更进一步表达了对故国的深沉眷恋与悲痛。诗人在这里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更是对整个国家未来的忧虑。
“东侵忧未已,西望计如何?”这一对仗工整的句子,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东有敌国侵扰,西有狼狈不堪”的国家现状,诗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显而易见。接下来的两句,儒士思投笔与闺人欲负戈,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不同性别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与责任,构建了一幅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画面。
最后一句“谁为济时彦,相与挽颓波?”是全诗的高潮,诗人发出呼唤,希望能有贤士来拯救国家,令大家团结一致,共同挽回颓势,传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渴望与期待。这首诗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更表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与强烈的责任感,展现了她作为女革命家的坚韧与决心。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族危机的深切忧虑,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与责任感。在动乱的时代,诗人渴望团结一切力量,挽回颓势,呼唤能够拯救国家的贤士,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危巢燕”象征什么?
填空题:诗中“儒士思投笔,__欲负戈”中的空缺词语是什么? 答案:闺人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东侵忧未已”是指敌国从西方入侵。 答案: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