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02: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02:51
泠泠七弦琴,所思在翠岑。
成连奋逸响,中散叹销沉。
世俗惟趋利,人谁是赏音?
若无子期耳,总负伯牙心。
这首诗描绘了清脆的七弦琴声,表达了诗人对高山翠岑的思念。琴声悠扬而激荡,时而又带着叹息与沉郁。在世俗中,人们只追求利益,谁又能真正欣赏音乐的美呢?如果没有钟子期来倾听,我的高雅情感将无法找到知音,最终会辜负了伯牙的心意。
秋瑾(1875-1907),字璇卿,号秋瑾,浙江人,是近代著名的女诗人、革命家。她勇于追求自由与平等,积极投身于反清起义,具有鲜明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其诗词风格刚烈而激昂,常表达对理想与情感的追求。
《咏琴志感》创作于清末动乱时期,秋瑾通过琴声寄托了对理想与知音的渴望,反映了她对时代的思考与无奈。诗中通过琴声与世俗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追求。
《咏琴志感》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理的诗作。诗的开头以“泠泠七弦琴”引入,清脆的琴声如同秋瑾的内心情感,传递出一种孤独而高雅的气息。接着,诗人描绘了琴声激荡而又夹杂着叹息,暗示了自己对世俗的无奈与失望。这里,琴声不仅是音乐的体现,更是情感与理想的寄托。
在“世俗惟趋利,人谁是赏音?”这一句中,秋瑾直面现实,批判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表达了她对精神世界的渴望与对知音的渴求。最后以“若无子期耳,总负伯牙心”结束,深刻地反映了失去知音的惋惜与无奈。此句不仅呼应了前面的主题,更是对友谊与理解的深切渴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整首诗通过琴声与世俗的对比,展现了秋瑾对美好理想的执念与对现实的反思,情感深邃,意味悠长,令人动容。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理想与知音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的无奈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琴声象征着情感的寄托,而缺乏知音则代表着孤独与遗憾。
诗中“泠泠七弦琴”的意思是?
A. 清脆的琴声
B. 低沉的音乐
C. 笑声
“若无子期耳”中的“子期”指的是谁?
A. 俞伯牙的朋友
B. 古代著名的琴师
C. 一个虚构的人物
整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欢乐与庆祝
B. 孤独与失落
C. 愤怒与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