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24: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24:15
几岁生成为大树,一朝缠绕困长藤。
谁人与脱青罗帔,看吐高花万万层。
幸自枝条能树立,可烦萝蔓作交加。
傍人不解寻根本,却道新花胜旧花。
这棵树经历了多少年的成长,终于成为了大树,却被藤蔓缠绕,困扰不已。
谁人能够脱去这青色的罗帔,看那高高的花朵层层盛放。
幸好树枝能够自立生长,但烦恼的是藤蔓交错在一起。
旁人不理解它的根本,却总是觉得新开的花儿胜过旧的花儿。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提倡以散文形式表达思想,反对骈文的华丽。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韩愈中年时期,正值唐代文人群体对自然与人事的思考加深,诗中通过“树”和“藤”的意象,隐喻人生的烦恼与成长过程中的障碍。
韩愈的《游城南十六首·楸树二首》以树与藤的形象展示了人生的哲理,诗中流露出的情感也充满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开头的“几岁生成为大树”勾勒出一棵树的成长历程,展示出生命的漫长和艰辛,而“缠绕困长藤”则暗示了生活中的困扰与障碍。这里的藤蔓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绘,也象征着人生路上的烦恼和牵绊。
诗的第二联“谁人与脱青罗帔”接续第一联的情感,表达了渴望解脱的心情,同时也隐含着对自然美的向往。高花的盛开象征着美好与希望,但同时却也被“萝蔓作交加”所困,展现出一种对美好却又难以触及的无奈。
最后两句“傍人不解寻根本,却道新花胜旧花”则对旁观者的误解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强调了人们往往只看到表面的美,而忽略了背后的艰辛与努力。整首诗通过树与藤的比喻,展现了韩愈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思考了美与困扰的辩证关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树与藤)、拟人(树的心声)、对仗(新花胜旧花)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树与藤的意象,探讨了人生的成长与困扰,反映了对美好与烦恼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希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几岁生成为大树”意指:
A. 树的成长过程
B. 树的枯萎
C. 树的开花
“傍人不解寻根本”这句反映了:
A. 旁人对树的赞美
B. 旁人对树的误解
C. 旁人对树的关心
诗中提到的“藤”象征着:
A. 自由
B. 困扰与烦恼
C. 美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