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31: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31:12
苏幕遮•房中听唤婢声
作者:董以宁〔明代〕
绮窗明,金屋暖。
香篆浮帘,脉脉垂银蒜。
翠幔欲搴行又缓。
生怕鸦鬟,闲话长和短。
茗须烹,花待灌。
檀口轻圆,频把兰香唤。
唤久不来谁作伴。
知造伊家,独坐床台畔。
在明亮的绮窗前,金色的屋子里暖意融融。
香篆轻轻缭绕,帘子下隐约垂着银蒜。
翠绿色的帷幕想要卷起,却又慢慢放下。
我生怕那烫头发的丫鬟,闲聊的时间太长。
茶水需要泡,花儿也待浇灌。
檀香轻轻燃起,频频呼唤兰香的来临。
唤了很久却不见人来陪伴。
知道她在家中,我独自坐在床边。
诗中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细腻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敏感与细腻的观察。
作者介绍:董以宁,明代女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女性视角而闻名。她的诗作多描写女性生活和内心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明代,正值社会风气逐渐开放的时期,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逐渐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性与发声的机会。诗人在作品中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女性在闺房生活中的孤独与期待。
这首《苏幕遮•房中听唤婢声》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闺房生活的深刻体悟。全诗以“唤婢声”为引,勾勒出一个温暖而又充满期待的空间。开篇用“绮窗明,金屋暖”描绘出温馨的环境,营造出了一种安逸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香篆浮帘,脉脉垂银蒜”描写了香气弥漫的细节,增强了诗的感官体验。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与期待,“唤久不来谁作伴”道出了对陪伴的渴望,反映了在温暖环境中却感到孤单的矛盾心理。最后一句“知造伊家,独坐床台畔”则将情感推向高潮,展现了女性在家庭中复杂的身份与情感状态。从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更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生活境况与内心世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通过描绘闺房生活的细节,表现了女性在温暖环境中内心的孤独与对陪伴的渴望,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情感的关注与同情。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的“鸦鬟”指的是什么?
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