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02: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02:51
苏幕遮•灯下听剪刀声
作者: 董以宁 〔明代〕
紫纹绫,红锦缎。裁向灯前,响杂黄金钏。
应恐鸳鸯分背面。钿尺频移,停处商量遍。
晃还移,人未倦。叠股并刀,运处分明见。
万缕愁肠萦莫遣。欲断仍连,试倩萧娘剪。
这首词描绘了在灯下裁剪紫色绫绸和红色锦缎的情景,剪刀声与金钏的声音交杂在一起。可能是因为担心鸳鸯失散,钿尺不断移动,停下来时又反复商量。虽然灯光晃动,但人们并没有感到疲倦。叠放的布料和剪刀,运用得十分清晰可见。心中万缕愁绪交织,难以排遣。想要断绝这些愁苦,却又难以割舍,最终只好请萧娘来剪裁。
作者介绍:董以宁是明代的女词人,生平不详,但她在词中展现了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她的作品常常融入女性的视角,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
创作背景:该词作于明代,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地位逐渐提升,词中表现出的情感和细腻的手法,反映了女性在家庭和情感中所面临的复杂心理。
《苏幕遮•灯下听剪刀声》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词作。词中通过对灯下裁剪的描绘,展现了女性在生活中承担的角色和情感。开头的“紫纹绫,红锦缎”不仅展现了缝制的材料,更暗示了生活的华丽与繁复。随后的“响杂黄金钏”,则是对生活细节的精准刻画,剪刀声与金饰声交织,形成一种独特的声音美感。
词中反复提到的“鸳鸯”,暗示了对爱情和陪伴的期许与担忧,而“钿尺频移,停处商量遍”则表现出在选择和裁剪间的犹豫与思考。最后,面对愁肠的纠结,表达了对情感的无奈与渴望。这种对情感与生活琐事的细致观察,构成了词作的深邃内涵。
整首词在情感的表达上层次分明,通过意象的变化,传达了女性在面对生活与情感时的复杂心理,体现了董以宁对于生活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女性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对爱情与生活的复杂情感,展现了女性在细腻与坚韧之间的挣扎。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材料有哪些?
“应恐鸳鸯分背面”中的“鸳鸯”象征什么?
整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